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2004年度、2014年度心房颤动病人发病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6:24

  本文关键词:2004年度、2014年度心房颤动病人发病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通过统计分析2014年和2004年房颤患者的临床客观资料,了解十年间我院房颤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房颤病程与分型、疾病谱等的变化;2.通过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评分、临床事件及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分析,观察十年间我院房颤患者中西医抗栓治疗方案和其他治疗方案的变迁情况;3.根据两组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房颤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今后临床中房颤的中医药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和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两年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所有入选的房颤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项目,反复住院患者以第一次诊断房颤的住院资料为准,余住院次数不计算入内,共214例。所有病例资料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病历管理系统中查询得出,严格按照本课题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其中符合标准者的病例纳入本研究当中。完成病例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资料,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及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共纳入房颤病人214例,男女比例约为1.62:1,2014年161例,2004年53例,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2014年和2004年两组房颤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但从房颤的年龄分层中看出,两组患者中均以70-79岁人群最多,其次为80-89岁;在房颤病程和分型方面均以慢性房颤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慢性房颤的分型中又以持续性房颤最为多见;房颤的病程与心功能的分级呈正相关性。2.两组房颤患者在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超声心动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左房明显扩大;3.大多数房颤患者的发病均无明确病因;在房颤的已知病因中,两组房颤患者都以肺心病和风心病为常见,其次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在房颤的合并病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方面无差异,但房颤伴高脂血症人群2014年较2004年增多。4.在房颤患者的临床事件中,2014年抗栓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2004年,其中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5.两组房颤患者人群的CHA2DS2-VASc评分均较高,高危人群所占的比例最大,且发生脑栓塞的房颤患者均为高危人群;6.与2004年相比,2014年在抗栓治疗用药方面,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氯吡格雷的应用比例升高,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下降;2014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状况虽较2004年改善,但与房颤指南建议水平相比,华法林的使用率、抗凝力度及INR达标率均较低;7.2014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以单药治疗居多,其中以阿司匹林、华法林为主,其次为氯吡格雷;在两药联合的应用中,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其次为华法林+阿司匹林;在三药联合的应用中,以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2004年的单药治疗中,只有阿司匹林,仅有3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1例患者使用华法林,但在使用过程中均联合应用了阿司匹林;8.两组房颤患者中医药治疗中均以中药针剂和中药汤剂的应用较为广泛,中成药次之;针剂中以丹红和丹参酮所占比例较大,中成药中以心灵丸和稳心颗粒为主;9.在房颤节律和心率控制的治疗方案中,2014年射频消融治疗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2004年,控制心室率和药物复律在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别;均以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为主,不同的是2014年地高辛的使用率较2004年下降;10.两组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均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最为常见;证候组合中,以两证和三证组合所占比例较大;11.2014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气虚证、血瘀证更为常见,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以血瘀证、水饮证居多,在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以水饮证为多;2004年房颤合并高血压或脑血管病中均以痰浊证更为常见。结论:1.2004年度、2014年度之间比较,我院房颤患者的疾病谱未见明显差异;两年度房颤患者人群的CHA2DS2-VASc评分主要集中在3-5分;2.与2004年度相比,2014年度抗凝药物的使用比率大大增加,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是:与房颤指南推荐相比,我院有抗凝适应症的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仍较低,且使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INR偏低,大多数患者均未达到目标范围,抗凝力度远远不够,未能起到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中药的抗栓治疗中,临床中药的使用种类繁多,从针剂、片剂到汤剂不等,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规范化指南或共识;3.在抗心律失常的用药方面,两年度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4.2014年度、2004年度我院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均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最为常见,亦为房颤患者的主要病机;证候组合形式主要由虚实两端构成,虚实夹杂为主;因此,临床中应重视益气、活血、化痰等治法。
【关键词】:房颤 临床特点 抗栓治疗 中医证候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7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英文缩略词12-13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3-42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房纤颤的研究进展13-31
  • 1 房颤的定义和分类13-14
  • 2 房颤患病率的研究概况14-15
  • 3 房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5-16
  • 4 房颤的病理生理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6-17
  • 5 房颤的严重并发证和危害17-18
  • 6 房颤的防治研究进展18-24
  • 参考文献24-31
  • 综述二 心房纤颤的中医研究概况31-42
  • 1 中医学对房颤病名的认识31-32
  • 2 房颤脉象的研究32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32-33
  • 4 房颤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33-35
  • 5 房颤的中医证候与病因、客观指标等相关性的研究35-36
  • 6 房颤的中医药治疗36-38
  • 参考文献38-42
  • 前言42-44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4-73
  • 1 资料与方法44-47
  • 1.1 病例来源44
  • 1.2 诊断标准44-46
  • 1.3 纳入标准46
  • 1.4 排除标准46
  • 1.5 研究方法46-47
  • 2 研究结果47-63
  • 2.1 一般临床资料47-50
  • 2.2 两组房颤患者客观指标分析50-51
  • 2.3 房颤病因和合并疾病的疾病谱分析51-53
  • 2.4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分析53
  • 2.5 房颤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与血栓栓塞事件关系的分析53-55
  • 2.6 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分析55-58
  • 2.7 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58-59
  • 2.8 房颤合并病与中医证候的关系59-60
  • 2.9 房颤中医证候组合规律60-63
  • 3 讨论63-73
  • 3.1 一般情况分析63-64
  • 3.2 客观指标分析64-65
  • 3.3 房颤患者心脏结构改变的特点65
  • 3.4 房颤病因和合并病的疾病谱分析65-66
  • 3.5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与临床事件分析66-67
  • 3.6 房颤的治疗概况分析67-71
  • 3.7 我院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71-73
  • 结语73-74
  • 参考文献74-77
  • 附录77-82
  • 致谢82-83
  • 个人简历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一;抗栓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1年03期

2 胡大一;抗栓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医刊;2001年05期

3 胡大一;抗栓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2期

4 杨人强;程晓曙;苏海;吴清华;吴延庆;洪葵;姜醒华;徐劲松;程应樟;李运德;;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年S1期

5 郭静萱;刘健;;抗栓治疗出血与缺血的平衡[J];中国循环杂志;2011年01期

6 陈云;陈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中出血风险评估与处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年02期

7 许俊堂,胡大一;抗栓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医刊;2002年09期

8 刘泽霖;刘敏涓;周立红;罗承锋;刘丽;;抗栓治疗的循证指南[J];血栓与止血学;2007年01期

9 韩冰;黄全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小板和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抗栓治疗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2期

10 ;抗栓治疗的药物及其应用(摘要)[J];血栓与止血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军;;房颤抗凝治疗和管理[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大一;孙艺红;;贯彻循证医学原则,规范心血管疾病的抗栓治疗[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3 孙艺红;;心血管疾病抗栓治疗的概况和展望[A];第6届中国名医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李芝峰;;PCI辅助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A];贵州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毛威;;ACS抗栓治疗新视点及反思[A];浙江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彭礼飞;;FXI作为抗栓治疗新靶点及其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7 孟燕;田红燕;;PAD抗栓治疗新选择[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8 赵荣祥;崔彩霞;;突发性耳聋抗栓治疗疗效评价(摘要)[A];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刘小慧;;心力衰竭抗栓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10 席宇飞;李晓宇;石卫峰;徐勤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栓治疗后致消化道出血[A];第四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心血管药物安全应用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会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慕欣;关注抗栓治疗的出血并发症[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 马长生;抗栓治疗 应兼顾亚洲人种差异[N];健康报;2013年

3 孙艺红;“房颤”抗栓治疗研究成果公布[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于娜;房颤抗栓治疗前瞻性研究获成果[N];科技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旭;防心血管事件再发需找到抗栓治疗的平衡点[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慕欣;抗栓治疗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N];医药经济报;2010年

7 方彤 杨士伟;新证据 经桡动脉PCI更安全[N];健康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吴若琪;关注血栓预防的几个问题[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高血压患者最需防血栓[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勋;特殊类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选择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张诗文;长期口服抗凝药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抗栓治疗方案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陈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中出血风险评估与处理[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常爱娟;2004年度、2014年度心房颤动病人发病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赖仁奎;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李露;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及血管事件回顾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唐伟良;心肌梗死伴发左室血栓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雪松;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调查分析[D];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

9 马改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吴洪霞;CYP2C19*2基因变异对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2004年度、2014年度心房颤动病人发病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86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