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激酶D抑制剂对H 2 O 2 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01 01:12
背景:在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心肌组织的主要损伤是由初始缺血和随后的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学存在各种解释,但氧化应激已被广泛接受为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氧化应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氧自由基,其过量产生首先会破坏线粒体功能并直接影响能量代谢,最终导致心肌功能的丧失。但近些年来研究证实,适量活性氧的产生可激活蛋白激酶D,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初步阐明蛋白激酶D在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对H9c2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用不同浓度的H2O2(25、50、100、200、400umol/L)作用于H9c2心肌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计算细胞存活率,选择细胞存活率在60%左右的H2O2浓度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2.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H2O2模型组、CRT0066101(5umol/L)预处理+H2O2模型...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综述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相关试剂的配制
2.2.2 H9c2 心肌细胞的体外培养
2.2.3 实验设计及分组
2.2.4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H2O2对H9c2 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2.2.5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9c2 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
2.2.6 DCFH-DA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H9c2 心肌细胞内ROS的表达
2.2.7 Rhodamine123荧光染色观察各组H9c2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2.2.8 DCFH-D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2.2.9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9c2 心肌细胞凋亡率
2.2.10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PKD、PKD、Bax、Bcl-2、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H9c2 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
3.2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H2O2对H9c2 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3.3 DCFH-DA法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内ROS水平
3.4 Rhodamine123 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3.5 Annexin V-FITC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凋亡率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PKD、PKD、Bax、Bcl-2、Cleaved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15211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综述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相关试剂的配制
2.2.2 H9c2 心肌细胞的体外培养
2.2.3 实验设计及分组
2.2.4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H2O2对H9c2 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2.2.5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9c2 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
2.2.6 DCFH-DA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H9c2 心肌细胞内ROS的表达
2.2.7 Rhodamine123荧光染色观察各组H9c2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2.2.8 DCFH-D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2.2.9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9c2 心肌细胞凋亡率
2.2.10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PKD、PKD、Bax、Bcl-2、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H9c2 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
3.2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H2O2对H9c2 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3.3 DCFH-DA法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内ROS水平
3.4 Rhodamine123 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3.5 Annexin V-FITC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9c2 心肌细胞凋亡率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PKD、PKD、Bax、Bcl-2、Cleaved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15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9152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