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高血压人群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17 14:34

  本文关键词:高血压人群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水平 平均脉压 血压昼夜节律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摘要】:目的探讨:1)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分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作用;2)明确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高血压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成1级组、2级组、3级组。另选取正常血压对照组80例,共分4组。以上4组病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部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血生化等相关检查。上述病例,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平均脉压值大小分为脉压3级组(MPP3≥70mm Hg)、脉压2级组(MPP2=60~69mm Hg)和脉压1级组(MPP160mm Hg)3组。上述病例,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血压昼夜节律用夜间血压下降率来表示,即:(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100%。夜间血压下降率≥10%,称为勺形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10%,称为非勺形血压。上述病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测量结果,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为动脉内膜硬化组(IMT≥0.9mm)、非硬化组(IMT0.9mm),结合血压节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各组与正常血压对照组间临床及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组间颈动脉IMT值与对照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IMT值高于高血压2级组及1级组(p0.05);随着血压值的增高,颈动脉IMT值逐渐增加,呈正相关(p0.05)。3.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各组间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IMT值高于收缩压2级组及1级组(p0.05);随着收缩压值的增高,颈动脉IMT值逐渐增加,呈正相关(p0.05)。4.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舒张压各组间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IMT值高于舒张压2级组及1级组(p0.05);随着舒张压值的增高,颈动脉IMT值逐渐增加,呈正相关(p0.05)。5.平均脉压(MPP)各组间在性别、年龄、TC、TG、LDL-C、FBG、Cr、BUN等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资料间具有可比性。6.原发性高血压平均脉压组各组在CIMT值上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随着MPP水平级别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且呈正相关(p0.05)。7.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组,非勺形组与勺形组间临床及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颈动脉内膜硬化组的非勺型血压的检出率(65.7%)明显高于非硬化组的非勺型血压的检出率(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4,P0.05)。9.血压节律非勺形与勺形相比24h SBP、24h DBP、DSBP、DDBP水平上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资料间具有可比性。在NSBP、NDBP两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水平与颈动脉CIMT增加相关,并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2.原发性高血压平均脉压与颈动脉CIMT增加呈正相关。3.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者消失与颈动脉CIMT增加相关。4.血压水平、平均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靶器官损害的预测指标,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水平 平均脉压 血压昼夜节律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专业词汇英中文对照表10-12
  • 前言12-14
  • 第一章材料与方法14-18
  • 1.1 研究对象14-15
  • 1.2 检测方法15-16
  • 1.2.1 生化指标的测定15
  • 1.2.2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15
  • 1.2.3 CIMT及斑块的测量15-16
  • 1.3 统计方法16-18
  • 第二章实验结果18-28
  • 2.1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一般资料的比较18
  • 2.2 颈动脉血管彩超结果18-23
  • 2.2.1 不同血压水平组之间颈动脉IMT的比较18-20
  • 2.2.2 SBP与CIMT的关系20-22
  • 2.2.3 DBP与CIMT的关系22-23
  • 2.3 MPP与CIMT的关系23-25
  • 2.3.1 MPP各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与CIMT的关系23-24
  • 2.3.2 MPP与CIMT关系的分析24-25
  • 2.4 颈动脉内膜与血压节律类型的关系25-28
  • 2.4.1 血压节律类型一般资料的比较25-26
  • 2.4.2 颈动脉内膜非硬化组、硬化组与血压节律非勺形组、勺形组之间的关系26-28
  • 第三章 讨论28-34
  • 3.1 本项研究一般资料的分析28-29
  • 3.2 不同血压水平与颈部血管病变29-30
  • 3.3 血压昼夜节律与CIMT的关系。30-34
  • 第四章 结论34
  • 第五章 局限性与展望34-36
  • 参考文献36-40
  • 综述40-48
  • 参考文献45-48
  • 成果目录48-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双陆;成功;杜志林;颜昌福;陈均良;夏福纯;;24h平均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2 任宇超;张岚;刘靖童;;24h平均脉压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3年19期

3 张静;高宇新;吕明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24小时平均脉压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刘力松,华琦;24小时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年S1期

5 刘力松,华琦,刘荣坤,杨峥;24小时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05期

6 邓辉胜,吕麟亚,江凤,李家富,罗兴林,薛莉;高血压病24小时平均脉压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关系的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6期

7 兰海平;吴复琴;;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1年06期

8 丁立群;庞明杰;姜玲;范洁;;24小时平均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7年09期

9 张静,高宇新,吕明睿;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的监测及临床意义[J];医师进修杂志;2005年01期

10 刘志远;肖培育;李静;门永忠;;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力群;李芝峰;袁正强;刘霞洪;徐敏;聂鹏;杨龙;李杰;刘丹;张文辉;;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A];贵州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齐军;高血压人群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D];南华大学;2015年

2 崔明;原发性高血压病24小时平均脉压对左室重构的临床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89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689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