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管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力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动脉血管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力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猪胸主动脉 残余应力 颈动脉斑块 AFM力学压痕测试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发生于其他动脉的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本文针对动脉血管生物力学特性,利用力学实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正常的猪胸主动脉血管残余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颈动脉血管不同位置(或组分)的力学性能。针对正常的猪胸主动脉血管残余应力,将无载荷状态的血管沿轴向剪开,由于残余应力的存在,血管会张开一个角度,静置一段时间后这一角度会逐步稳定,这个状态为零应力状态;相反,如果将处于零应力状态的张开血管,通过施加一个等效的位移使其恢复到无载荷状态,那么,通过近似等效的原则,可反算出血管的残余应力。基于此思路,该部分选取5条猪的胸主动脉血管,从近心端到远心端依次选择5组(每组2个),共50个样本。先将剪开后的血管通过截面染色,确定零应力状态样本的二维几何形状。然后,通过相机对染色截面进行拍照并将血管点数据导入到ABAQUS建模并分析,材料本构模型采用与真实材料拉伸数据拟合的2阶Ogden模型。结果表明:由于截面自平衡原理,血管壁环向残余应力表现出内侧受压、外侧受拉的特点;由于近心端受到心脏泵送血液的力学作用较大,其残余应力要大于远心端残余应力;不同的开口位置血管壁内的残余应力基本相同。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颈动脉血管力学性能,本部分通过人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获得病变的动脉粥状硬化斑块,并在术后4h内,对斑块进行包埋,-40℃环境保存以备实验。然后,采用HE染色、改良油红O染色、Masson三色染色三种方法分别对斑块冰冻切片进行染色,将斑块分为纤维帽区域、脂质池区域和正常组织区域。最后,在斑块组分划分的基础上,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对斑块样本各组分分别进行压痕实验。结果显示:由于纤维帽受力学刺激较大并可能发生钙化,斑块纤维帽区域杨氏模量较大,质地较硬,且离散度较大;脂质区域杨氏模量最小且离散度较小,该区域组成较为均一,容易发生溃疡和空洞,发生斑块破裂的可能较大。本文结合实验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正常血管的残余应力及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的力学特性,并对认识动脉血管残余应力及斑块的力学特性具有定量性意义,同时,为数值建模及分析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猪胸主动脉 残余应力 颈动脉斑块 AFM力学压痕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4
- 1.1.1 动脉粥样硬化10-12
- 1.1.2 AS内膜组成及力学性能12-14
- 1.2 研究现状14-18
- 1.2.1 零应力状态与张开角14-16
- 1.2.2 斑块的力学测试16-18
- 1.3 论文研究内容18-19
- 1.4 本文结构19-20
- 第二章 猪胸主动脉血管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20-34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20-23
- 2.1.1 猪胸主动脉血管张开角图像处理20-22
- 2.1.2 血管环向本构曲线22-23
- 2.2 数值模型23-28
- 2.2.1 ABAQUS有限元软件23-25
- 2.2.2 材料属性25-26
- 2.2.3 边界条件与载荷26
- 2.2.4 网格划分与单元选择26-28
- 2.3 数值分析结果28-32
- 2.3.1 胸主动脉血管壁残余应力分布28-30
- 2.3.2 不同生理位置血管环残余应力比较30-31
- 2.3.3 不同剪开位置血管环残余应力比较31-32
- 2.4 讨论与分析32-34
- 第三章 基于AFM的颈动脉斑块力学性能研究34-52
- 3.1 实验材料34-35
- 3.1.1 实验样本34-35
- 3.1.2 主要实验仪器35
- 3.1.3 主要实验试剂35
- 3.2 实验方法35-38
- 3.2.1 颈动脉斑块样本35-36
- 3.2.2 组织学染色36-37
- 3.2.3 AFM压缩实验37-38
- 3.3 实验原理38-40
- 3.4 数据处理40
- 3.4.1 赫兹模型40
- 3.5 实验结果40-44
- 3.5.1 动脉血管壁结构观察40-41
- 3.5.2 颈动脉斑块组织成分观察41-43
- 3.5.3 AFM压缩实验43-44
- 3.6 分析与讨论44-52
- 3.6.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类44-45
- 3.6.2 斑块力学性能45-47
- 3.6.3 压缩测试47-49
- 3.6.4 优点与不足49-52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52-54
- 致谢54-56
- 参考文献56-61
- 作者简介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振德;张泽涵;马洪顺;;人颅骨残余应力测试研究[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90年05期
2 张良;冯露;陈增力;徐洪权;赵文峰;;饰瓷厚度和冷却速度对磨牙锆瓷冠残余应力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4年08期
3 高全超;尚坤;龚晓波;姜宗来;;血管残余应力的两种求解方法及其应用[J];医用生物力学;2013年01期
4 朱松;段珍珍;刘杰;邱小明;孙大千;;钛/瓷连接界面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J];材料工程;2012年02期
5 丁洁;王伟峰;辛海涛;赵燕芳;欧阳炎;;不同厚度饰瓷与基底瓷双层结构全瓷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6 王伟峰;张人丹;杨曾;刘英;;不同厚度饰瓷与基底瓷双层结构全瓷桥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7 辛海涛,马轩祥,李玉龙,徐绯,郭伟国;金-瓷修复体粘弹性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潘春旭;;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4 郑杰;张显程;;高温环境诱导的表面强化处理残余应力的释放[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丽娜;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相关技术在残余应力检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6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9 宇慧平;韩长录;;超高强钢电阻点焊残余应力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杰凤;高锁螺栓干涉安装及其对螺接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2 宋文涛;残余应力超声无损检测与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峥;飞机弱刚性铝合金结构件的残余应力和加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4 李峰;基于定位强化感应加热技术的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王军强;大型壳体结构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调控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董亚波;2A14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表征及消减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曹江;2A02高强度铝合金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9 朱丽娜;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涂层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陶波;热压玻璃透镜里的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喜强;热轧H700×300型钢残余应力的控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宋金潮;非调质钢棒材轧后冷却过程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翟紫阳;超高强钢厚板结构件MIG焊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康玲;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横肋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孙彦文;Q345B钢等离子-MAG复合焊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晓臣;面向卫星零件工艺设计的拓扑优化技术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7 刘何亮;U肋与顶板连接焊缝残余应力的三维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余洋;轧辊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杨建华;考虑残余应力影响下轴压蜂窝构件稳定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10 宋晓梅;残余应力对不同几何和材料拘束试样蠕变裂纹起裂和扩展行为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41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74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