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干扰素-γ联合曲安奈德防治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21:01

  本文关键词:干扰素-γ联合曲安奈德防治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及玻璃体的创伤愈合反应[1],也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及并发症。PVR是牵拉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往往伴随着玻璃体后及视网膜前形成的纤维增生膜,其牵拉收缩造成复位的视网膜再次脱离,使已闭合的视网膜裂孔张开或形成新的裂孔。PVR容易复发,且多次手术亦会对视力造成损害,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盲疾病。相关PVR研究机制表明,眼内炎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在玻璃体腔释放增多均可导致PVR发生[2]。相关报道显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PVR的发病率平均为7%[3]。PVR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如,术前存在PVR,手术次数过多,术中使用冷凝,惰性气体的使用,术后玻璃体腔出血[4],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等[5]。在了解易导致PVR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认真选择手术适应症,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PVR的发生发展是眼科工作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 建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制作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效果。 方法: 12只健康家兔,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双眼均为实验眼,第一组(空白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第二组(血小板模型组)玻璃体腔内注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第三组(巨噬细胞模型组)玻璃体腔内注射同种异体巨噬细胞悬液,造模后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观察4周,记录PVR分级情况。 结果: 第4周,巨噬细胞模型组PVR级别高于血小板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同种异体巨噬细胞制作PVR动物模型,增生效果优于玻璃体腔内注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第二部分 干扰素-γ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干扰素-γ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了解在PVR进展过程中,干扰素-γ对玻璃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 12只健康家兔,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双眼均为实验眼,第一组(空白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2ml生理盐水,第二组(模型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同种异体巨噬细胞悬液+0.1ml生理盐水,第三组(干扰素-γ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同种异体巨噬细胞悬液+0.1ml干扰素-γ溶液(1×104IU)。造模后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观察4周,记录PVR分级情况;分别于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抽取实验眼0.1ml玻璃体,ELISA法检测玻璃体中细胞因子TGF-β1浓度。 结果: 1.第4周,干扰素-γ组PVR等级低于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PVR进展期间,家兔玻璃体内TGF-β1浓度呈现规律性变化,先升高后下降;干扰素-γ组TGF-β1浓度低于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干扰素-γ可以抑制PVR的发展,干扰素-γ能够抑制玻璃体内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 第三部分 干扰素-γ联合曲安奈德防治增生性玻璃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干扰素-γ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探讨两者联合用药对治疗PVR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了解在PVR进展过程中,干扰素-γ对玻璃体内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1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只,双眼均为实验眼,模型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同种异体巨噬细胞悬液+0.1ml生理盐水,曲安奈德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同种异体巨噬细胞悬液+0.1ml曲安奈德注射液,干扰素-γ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同种异体巨噬细胞悬液+0.1ml干扰素-γ溶液(1×104IU),联合用药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同种异体巨噬细胞悬液+0.05ml曲安奈德注射液+0.05ml干扰素-γ溶液(0.5×104IU)。造模后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观察4周,记录PVR分级情况;分别于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抽取实验眼0.1ml玻璃体,ELISA法检测玻璃体中细胞因子PDGF的浓度;第28天,摘取动物眼球,常规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 结果: 1.第四周,联合用药组PVR级别低于其余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单独用药组PVR级别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PVR进展期间,家兔玻璃体内细胞因子PDGF浓度呈现规律性变化,先升高后下降;联合用药组PDGF浓度低于其余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单独用药组PDGF浓度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干扰素-γ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可以抑制PVR的进展,效果优于单独用药;联合用药能够抑制玻璃体内细胞因子PDGF的表达,且抑制作用大于单独用药;推测干扰素-γ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对防治PVR具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干扰素-γ 曲安奈德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4.1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4
  • 英文缩略词索引14-15
  • 前言15-17
  • 第一部分 建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17-25
  • 材料与方法17-20
  • 结果20-22
  • 讨论22-24
  • 结论24-25
  • 第二部分 干扰素-γ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25-33
  • 材料与方法25-28
  • 结果28-31
  • 讨论31-32
  • 结论32-33
  • 第三部分 干扰素-γ联合曲安奈德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33-44
  • 材料与方法33-36
  • 结果36-42
  • 讨论42-43
  • 结论43-44
  • 附图44-46
  • 参考文献46-50
  • 综述部分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50-65
  • 参考文献57-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秀兰 ,吕林;牵引性视网膜脱离[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3年06期

2 毕燕龙,荣翱,胡桃舫,王惠英,李锦文;HCPT联合Ver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2年03期

3 姜岩;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04年02期

4 张惠蓉,曹景泰,刘宁朴,贺师鹏;视网膜增殖性疾病玻璃体中表皮生长因子的放射受体定量测定[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年02期

5 纪彩霓,胡义珍,丁正平,李贵刚;曲尼司特对青光眼患者体外培养的眼部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移行的影响[J];中华眼科杂志;200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干扰素-γ联合曲安奈德防治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56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e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