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四种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严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年龄早;男女患者比例为1.03:1。全世界约有150万患者患有此病,发病率约为1/4000,其中中国人约占1/4左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70余个,其中,SAG、TULP1、RDS、PRPF31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系已成为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SAG、TULP1、RDS、PRPF31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系,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5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09例经检查无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疾病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年龄、性别均已匹配。采集病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血液并应用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ALDI-TOF-MS技术进行候选位点基因型的检测;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病例组的临床特征资料。使用Epidata3.1进行数据整理录入,SPSS20.0及在线的SNPStat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105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男性53人(50.5%),女性52人(49.5%),男女比为1.02:1;最小年龄为5岁,最大为64岁,平均年龄为35.83±12.54岁。 2、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Gender:χ2=0.071,P=0.790;Age:t=0.267,P=0.790)。两组性别、年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 3、TULP1基因rs2064318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943,P=0.026),且在显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频数分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4; ORCC/GC-GG=0.510(95%CI=0.280-0.920))。 4、TULP1基因rs9380516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517,P=0.034),且在显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频数分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 ORCC/CT-TT=0.530(95%CI=0.290-0.950))。 5、SAG基因rs1046974、RDS基因rs434102及PRPF31基因rs460824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SAG基因rs1046974和PRPF31基因rs460824与食用鱼类食物存在交互作用(P=0.020,P=0.017),TULP1基因rs2064318和rs9380516及RDS基因rs434102与近亲结婚史、家族遗传史、吸烟饮酒、其它食物摄入频率、精神状态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P0.05)。 结论 1、SAG基因rs1046974、RDS基因rs434102及PRPF31基因rs460824位点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无关联; 2、TULP1基因rs2064318和rs9380516位点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关联。 3、SAG基因rs1046974(G→A)和PRPF31基因rs460824(C→T)的突变效应与鱼类食物摄入频率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关键词】:SAG TULP1 RDS PRPF31基因 基因多态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4.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写10-11
- 第1章 前言11-20
-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概述11-12
- 1.1.1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表现及检查11-12
- 1.1.2 视网膜色素变性常见并发症12
- 1.1.3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标准12
- 1.2 视网膜色素变性流行病学12-13
- 1.2.1 时间分布12
- 1.2.2 地区分布12-13
- 1.2.3 人群分布13
- 1.3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3-18
- 1.3.1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13-16
- 1.3.2 环境因素16-18
- 1.4 基因 环境交互作用18
- 1.5 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20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0-28
- 2.1 研究对象20
- 2.2 资料收集20-21
- 2.3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器材21-22
- 2.3.1 主要仪器21
- 2.3.2 主要试剂及分析软件21-22
- 2.4 实验步骤22-27
- 2.4.1 SNPs的选取22
- 2.4.2 样品采集与处理22
- 2.4.3 基因组 DNA 提取22-23
- 2.4.4 DNA含量及纯度的检测23
- 2.4.5 基因型检测23-27
- 2.5 数据分析27-28
- 第3章 结果28-51
- 3.1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一般情况28-34
- 3.1.1 性别和年龄28
- 3.1.2 文化程度、职业及经济状况28-29
- 3.1.3 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近亲结婚史和家族遗传史情况29-30
- 3.1.4 临床表现30
- 3.1.5 吸烟与饮酒情况30-31
- 3.1.6 BMI情况31
- 3.1.7 劳动或锻炼强度情况31-32
- 3.1.8 看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时间32
- 3.1.9 饮食情况32-33
- 3.1.10 精神状况33-34
- 3.2 SAG、TULP1、RDS、PRPF31 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性分析34-41
- 3.2.1 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分布及均衡性检验34-35
- 3.2.2 基因分型检测35-36
- 3.2.3 SNPs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数分布36-37
- 3.2.4 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37-38
- 3.2.5 SNPs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关联性分析38-41
- 3.3 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41-51
- 3.3.1 SNPs最优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与视网膜色素变性近亲结婚史的交互作用分析41-42
- 3.3.2 SNPs最优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家族史的交互作用分析42-43
- 3.3.3 SNPs最优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分析43-44
- 3.3.4 SNPs最优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饮食行为的交互作用分析44-47
- 3.3.5 SNPs最优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精神状态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47-51
- 第4章 讨论51-56
- 4.1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描述52-53
- 4.2 SAG、TULP1、RDS、PRPF31 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性分析53-55
- 4.2.1 研究设计与样本代表性53-54
- 4.2.2 SNPs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性分析54
- 4.2.3 SNPs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54-55
- 4.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55-56
- 参考文献56-62
- 附表62-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玉军;李元;沈若武;;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表达[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张馨方;盛迅伦;;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6年03期
3 徐洋;于永斌;;IMPDH1基因突变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5期
4 李贵星,杨振宇;类维生素A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年02期
5 朱丹红;马冠生;;适量饮酒与健康[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4期
6 黄蓉;律东;李杜军;;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7 陈军,王莉萍,赵甲;长期吸烟对血液粘度的改变及原因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03年01期
8 邓新国;胡世兴;薛黎萍;张清炯;郭向明;黎仕强;;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生后5周内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光镜和电镜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7年01期
9 周占宇,严密,陈大年;盘膜边缘蛋白和杆体外节盘膜蛋白与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年03期
10 刘国敏;杨金生;李振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瑞玲;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许菲;中国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定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四种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6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