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 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 ICNV)、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 PM)、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等多种眼底病变致盲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 (商品名Lucentis)治疗以上4种CNV疾病,评价抗VEGF治疗CNV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适合CNV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天津市眼科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月,经检查确诊为CNV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ranibizumab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VR)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80只眼。其中2012年8月~2013年1月的31例31只眼参照AMD抗VEGF治疗指南行每1个月注射1次,连续3次,然后根据病情重复注射的治疗方案即3+PRN (pro re nata, PRN)组;2013年1月~2014年3月的49例49只眼行1+PRN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比较3+PRN组和1+PRN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CRT)、CNV病灶渗漏的变化情况。观察80例80只眼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的平均BCVA与CRT值的变化情况,统计12个月IVR治疗次数。观察各组12个月两种治疗方案的视力、CRT值的变化以及CNV病灶渗漏情况。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眼内压变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撕裂、眼内炎等与玻璃体腔注射或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 1.3+PRN组和1+PRN组的比较 AMD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25次、2.93次,经计算无统计学差异(P0.05)。 PCV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29次、2.89次,经计算无统计学差异(P0.05)。 ICNV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00次、1.62次,经计算有统计学差异(P=0.00)。 PM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00次、2.08次,经计算有统计学差异(P=0.00)。 2.各CNV疾病组IVR治疗前后观察 治疗后12个月时,AMD、PCV、ICNV、PM组的平均BCVA、CRT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MD组与ICNV组在治疗后12个月平均BCVA、CRT值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随访12个月~16个月,平均随访13.60个月。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眼部反应及全身不良反应,1例AMD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24mmHg,未进行处理,1周后随访发现眼压恢复正常;1例ICNV患者出现球结膜下出血,未进行处理,2周后恢复正常。 结论 1、IVR治疗CNV性疾病安全有效,可提高并稳定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抑制及减少CNV病灶的渗漏。 2、12个月随访观察IVR治疗CNV疗效最明显均在治疗后1个月,IVR治疗ICNV的疗效更好。 3、减轻视网膜水肿,并使视网膜厚度正常化是提高视力的关键。 4、1+PRN治疗方案治疗次数相对较少,更能降低注射带来的风险,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病理性近视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3.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10-11
- 前言11-14
- 研究现状、成果11-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对象和方法14-20
- 1 对象14-15
- 1.1 研究对象14
- 1.2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4-15
- 2 方法15-20
- 2.1 治疗方案的选择15
- 2.2 术前准备15
- 2.3 IVR治疗方法15-16
- 2.4 病例随访16
- 2.5 资料分析16-20
- 结果20-42
- 1 IVR治疗前后比较20-24
- 2 IVR治疗CNV性疾病两种治疗方案比较24-42
- 2.1 AMD组24-29
- 2.2 PCV组29-33
- 2.3 ICNV组33-37
- 2.4 PM组37-42
- 讨论42-49
- 1 IVR治疗AMD42-43
- 2 IVR治疗PCV43-44
- 3 IVR治疗ICNV44-45
- 4 IVR治疗PM45-47
- 5 IVR治疗不同疾病所致CNV的疗效47-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7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7-58
- 综述58-67
- 综述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洁,王雨生,惠延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抑制[J];眼科新进展;2004年01期
2 乔岗,周希瑗;基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3期
3 周少博,金陈进;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选择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年08期
4 张士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脉络膜新生血管[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5期
5 侯慧媛,王雨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年06期
6 陈红玲,黄时洲;靶分子疗法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年02期
7 史雪辉,何守志;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5年02期
8 吕璐;郭承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年06期
9 林鸿;徐国兴;;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J];海峡科学;2007年03期
10 徐建锋;王雨生;;糖皮质激素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文捷;梁丽娜;唐由之;;骨髓来源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刘安;曹明芳;金威尔;;半导体激光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邓雪莲;干雪梅;曾登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护理配合[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陈有信;;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联合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石圆圆;王雨生;徐建锋;张鹏;苏晓娜;侯慧媛;窦国睿;马吉献;蔡岩;;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对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黄焱;徐国兴;彭亦如;;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林冰;孙祖华;刘晓玲;李英姿;董徐洁;;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几种常见疾病的分布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窦宏亮;杨帆;;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血清相关因子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力;赵明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对比分析[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力;;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单一及联合治疗临床对比[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中桥;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疾治疗现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王雨生邋张中桥;脉络膜血管增生疗法比较[N];健康报;2007年
3 王伟;我国新添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科新药[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汤江峰 实习生 杨晓 冉舒婷;眼睛里的“活火山”[N];大众卫生报;2006年
5 ;Visudyne获准治疗AMD继发性中心小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魏纹 马吉献;治疗新生血管性眼底病[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红;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2 尚庆丽;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3 詹文捷;明睛颗粒对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于伟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微环境中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袁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6 陈学国;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基因表达谱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7 朱洁;FAK信号通路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张新秀;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转染抑制激光光凝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赵炜;HIF-1α在缺氧诱导的体外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调控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曲冬懿;实验性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琳琳;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分布及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席晓婷;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和贝伐单抗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抑制作用的对比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杨秀梅;缺氧诱导因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4 沈洁;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周佳丽;卡托普利抑制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石圆圆;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对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7 赵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常远;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术观察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冯琳;强化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长期对比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雷润佳;促血管生成素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可能的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30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