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临床效果评价
本文关键词: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临床效果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能量的使用和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2.对比评价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角膜术源性散光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3.将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系统应用在复杂白内障患者中,探讨该设备在特殊病例应用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1.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4月~2013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67例(170眼),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飞秒辅助组68例(7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传统超乳组99例(100眼),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分级,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细胞数/毫米2),术中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值,术后三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细胞数/毫米2)等。2.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20例,根据术式及角膜切口大小不同分为3组,A组(一次性钢刀制作主切口,外口直径2.2mm,内口直径2.2mm)、B组(飞秒激光制作主切口,外口直径2.2mm,内口直径2.4mm)、C组(飞秒激光制作主切口,外口直径2.3mm,内口直径2.5mm)。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分级,裸眼远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等。3.收集特殊白内障患者51例(60眼):①、合并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11例(12眼),②、合并晶状体半脱位10例(11眼),③、膨胀期白内障13例(14眼),④合并高度近视17例(23眼),构成比分别为20.00%、18.33%、23.33%、38.33%。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术前行常规裂隙灯、眼压检查,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光学生物测量(Len STAR)及A超测量眼轴长及人工晶状体度数,B超及黄斑区OCT检查。术后1天、l周、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眼压及眼前节情况,行角膜内皮计数检查,B超及黄斑区OCT检查,并记录术中、术后的并发症。4.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术中能量的使用和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比较首先使用Kolmogorov-Smirnov进行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当参数分析可行时,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当参数分析不可行时,使用卡方检验;采用矢量分析法(Vector analysis)计算术源性散光(surgical induced astigmatism,SIA)值。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飞秒辅助组Ⅱ级核组CDE平均值为6.48±4.62,Ⅲ级核组为17.56±8.27,传统超乳组Ⅱ级核组CDE平均值为8.62±3.90,Ⅲ级核组为22.69±8.06。飞秒辅助组与传统超乳组CDE值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级核组t=-2.643,p=0.009;Ⅲ级核组t=2.225,p=0.029)。其中飞秒辅助组Ⅱ核组减少了28.5%的累积释放能量,Ⅲ级核组减少了22.61%的累积释放能量。术后三个月,飞秒辅助组Ⅱ级核组角膜内皮丢失率为4.78%±2.45%,Ⅲ级核组角膜内皮丢失率为10.64±7.12%,传统超乳组Ⅱ级核组角膜内皮丢失率为7.69%±4.45%,Ⅲ级核组角膜内皮丢失率16.26%±6.5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级核组t=-2.524,p=0.017;Ⅲ级核组t=-3.864,p=0.001)。2.三组均于术后第1天散光最大,以后逐渐减小,A组至术后4周趋于稳定,B、C组至术后2~3周趋于稳定。各组间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三组术前及术后3月角膜散光行矢量分析,三组SIA分别为右眼(0.33±0.13)D、(0.36±0.13)D,(0.31±0.10)D,左眼(0.42±0.12)D、(0.51±0.10)D,(0.47±0.11)D,各组间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术前、术后第1天、1周、2周、3周、1月、3月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①术后第一天52眼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0.3,39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8,其中植入多焦点IOL(+3D)7眼,近视力均0.5/30cm。至术后三个月,上述数据基本保持不变。②术后第一天有5眼出现明显的角膜水肿,2眼出现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升高30mm Hg,2眼因术中发生囊膜撕裂而未植入IOL,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角膜水肿,IOL位置居中,IOP在正常范围。③所有患者术中累计释放能量值为6.75±4.28,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6.69±4.47%,其中11例(12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CDE值为3.03±2.07,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78%±2.45%。④B超及OCT显示,25眼(41.67%)患者在术前即出现部分或完全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其中14眼为高度近视患者,占高度近视患者总数56%。术后三月,9眼(25.71%)新出现PVD,8眼(32.00%)在原有部分PVD基础上转变为完全PV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黄斑区水肿。结论: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可以减少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对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低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安全性更高。2.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及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的术源性散光均较小,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屈光状态稳定更快,两种手术方式均是安全有效的,患者均于术后早期即可获得满意的裸眼视力。3.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系统可运用于特殊病例,使得原本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变得更容易、更安全。
【关键词】:飞秒激光 超声乳化 累计释放能量 角膜内皮细胞 术源性散光 复杂白内障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9.66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缩略语/符号说明14-15
- 前言15
- 研究现状、成果15-17
- 研究目的、方法17-18
- 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观察研究18-27
- 1.1 对象和方法19-23
- 1.1.1 临床资料19
- 1.1.1.1 实验对象19
- 1.1.1.2 病例排除标准19
- 1.1.2 术前检查19-20
- 1.1.3 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20-22
- 1.1.3.1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Alcon LenSx)21
- 1.1.3.2 传统超声乳化手术21-22
- 1.1.4 术后检查仪器及方法22-23
- 1.1.4.1 视力检查22
- 1.1.4.2 眼压检查22
- 1.1.4.3 常规眼部检查22
- 1.1.4.4 术后3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细胞数/毫米2)22-23
- 1.1.5 统计学方法23
- 1.2 结果23-25
- 1.2.1 CDE值23-24
- 1.2.2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24-25
- 1.3 讨论25-26
- 1.4 小结26-27
- 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术源性散光的观察研究27-35
- 2.1 对象和方法27-30
- 2.1.1.临床资料27-28
- 2.1.1.1 实验对象27
- 2.1.1.2 病例纳入标准27
- 2.1.1.3 病例排除标准27-28
- 2.1.1.4 分组情况28
- 2.1.2 术前检查28
- 2.1.3 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28
- 2.1.4 术后检查仪器及方法28-29
- 2.1.4.1 视力检查28-29
- 2.1.4.2 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29
- 2.1.5 统计学方法29-30
- 2.2 结果30-32
- 2.2.1 基本资料30
- 2.2.2 术前及术后视力30
- 2.2.3 中央角膜厚度30-31
- 2.2.4 角膜散光度及术源性散光31-32
- 2.3 讨论32-34
- 2.4 小结34-35
- 三、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系统应用在复杂白内障中的初步观察35-42
- 3.1 对象和方法35-37
- 3.1.1 临床资料35
- 3.1.2 术前检查35
- 3.1.3 手术过程35
- 3.1.4 术后用药及随访35-37
- 3.1.5 检查仪器37
- 3.2 结果37-38
- 3.2.1 视力37
- 3.2.2 眼前节情况37
- 3.2.3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37-38
- 3.2.4 玻璃体后脱离及眼底情况38
- 3.3 讨论38-41
- 3.3.1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38-39
- 3.3.2 晶状体不全脱位39-40
- 3.3.3 膨胀期白内障40-41
- 3.3.4 高度近视41
- 3.4 小结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9-50
- 综述50-60
- 综述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艺森;贺号;王清月;;飞秒激光对人类细胞内钙信号的调控作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年08期
2 ;飞秒激光,为你插上理想的翅膀[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12年10期
3 杨娟;邓汝芳;戴丽霞;;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配合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3年02期
4 曾原;黄一飞;高建华;;飞秒激光在角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5 ;飞秒激光治疗老花眼[J];中国科技信息;2003年17期
6 高煦;李立;;飞秒激光在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的应用前景[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6期
7 毛伟;周宏健;;飞秒激光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1年12期
8 戴丽霞;;达·芬奇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09期
9 戴娟;周明;杨海峰;杨加宏;郑傲然;;飞秒激光在细胞纳米手术中的应用[J];光学技术;2007年05期
10 苏晋;石春花;袁小燕;;飞秒激光场中μ子催化聚变的轨迹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志义;王兆华;田金荣;令维军;贾玉磊;张军;韩海年;王鹏;孙敬华;郑加安;张杰;聂玉昕;;飞秒激光功能扩展及精确控制[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曾绍群;;飞秒激光的声光扫描与神经活动观测[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徐楠;吴成印;吴志峰;梁青青;杨宏;龚旗煌;;分子的飞秒激光取向操纵[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蒋红兵;钟凤娇;龚旗煌;;分子取向对飞秒激光传输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5 鲁欣;张U
本文编号:36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36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