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注视差异在分析双眼视功能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7:14

  本文关键词:注视差异在分析双眼视功能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注视差异 立体视锐度 注视差异曲线斜率 视疲劳 双眼视功能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棱镜度数的诱导下的注视差异的改变,绘制出不同类型的注视差异曲线,探寻注视差异与立体视锐度的相关性,注视差异曲线斜率与视疲劳程度的相关性,找出注视差异与眼位的关系,分析注视差异与集合能力的关系,分析注视差异在评价双眼视功能中的作用,探寻更加准确合适的反映眼部功能的检查方法,并且为异常双眼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共80人,男34人,女46人,年龄20~25周岁,平均年龄22.5±1.4周岁,球镜度数0~-6.00DS,散光度数0~-1.00DC。1.分别用电脑验光仪(Topcon RM8800)和综合验光仪(Topcon VT-10)对被检者进行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2.在屈光状态完全矫正的基础上,对被检者进行注视差异的检查。于眼前40cm处用Wesson fixation disparity card注视差异测量卡配合偏振片测量由不同棱镜度数诱导下的注视差异的方向和大小,并绘制注视差异曲线。3.用《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对被检者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查。4.用综合验光仪(Topcon VT-10)对被检者进行40cm处近见眼位和近见集合量的检查。5.让被检者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阅读纸质文本半小时,之后运用如视疲劳评估表进行视疲劳程度的评估。6.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运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Z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四种曲线类型,每种曲线类型所占比例不同,分别为Ⅰ型占46.25%,Ⅱ型占8.75%,Ⅲ型占26.25%,Ⅳ型占18.75%。2.立体视锐度的测定结果,我们得到不同立体视锐度所占的百分比:立体视锐度为40″占总人数的48.75%,立体视锐度为60″占总人数的31.25%,立体视锐度为100″占总人数的11.25%,立体视锐度为200″占总人数的7.5%,立体视锐度为400″占总人数的1.25%。3.我们的研究所得注视差异与立体视锐度具有相关性(rs=-0.350,P=0.004),注视差异越大,立体视锐度越精细。4.按照不同的立体视锐度(40″、60″、100″、200″、400")进行分组,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立体视锐度组下的注视差异,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8,P=0.017)。5.运用Z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现立体视锐度为40"与100"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12,P=0.004);立体视锐度为60"与100"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5,P=0.027)。立体视锐度为40″与60"(z=-1.277, P=0.202),40"与200"(z=1.134,P=0.257),40"与400"(z=0.257,P=0.414),60″与200"(z=-0.570,P=0.569),60"与400"(z=-0.665,P=0.506),100"与200″(z=-1.560,P=0.119),100″与400″(z=-0.707,P=0.480),200″与400″(z=-0.725,P=0.468)进行组间比较后发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我们用棱镜在3△BI-3△BO处来确定注视差异曲线的斜率,用视疲劳评估表来评估视疲劳程度,发现视疲劳程度与注视差异曲线斜率具有相关性(rs=0.857,P=0.000),视疲劳程度越严重,注视差异曲线斜率越大。运用SPSS18.0软件绘制注视差异曲线斜率与视疲劳程度的相关关系图,得到二者的的线性关系为Y=-0.347+0.205X,rz=O.792。7.注视差异与近见水平眼位具有相关性(rs=0.255 P=0.040),近见眼位越大,注视差异越大。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注视差异与立体视锐度具有相关性,二者是基于相同的生理基础即视网膜视差,注视差异越大,立体视锐度越精细。通过测量注视差异得到注视差异曲线,发现注视差异曲线斜率可以直接反应视疲劳程度,并且注视差异曲线与眼位具有相关性,从注视差异曲线上我们可以直接得出被检者集合能力的范围。注视差异是评估立体视锐度等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注视差异的测量结果可以辅助诊断临床异常双眼视功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双眼视异常图形分析法,Morgan标准值法与注视差异曲线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双眼视功能进行更加全面完善的分析。
【关键词】:注视差异 立体视锐度 注视差异曲线斜率 视疲劳 双眼视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4
  • 研究现状、成果11-12
  • 研究目的、方法12-14
  • 1.1 对象和方法14-25
  • 1.1.1 研究对象14
  • 1.1.2 实验装置及条件14
  • 1.1.3 实验过程14-23
  • 1.1.3.1 基本信息采集14-15
  • 1.1.3.2 病例筛选15
  • 1.1.3.3 屈光度数检查15-18
  • 1.1.3.4 注视差异的检查18-20
  • 1.1.3.5 立体视锐度和融像检查20-22
  • 1.1.3.6 近见水平眼位的检查22-23
  • 1.1.3.7 视疲劳程度的评估23
  • 1.1.4 数据分析23-25
  • 1.2 结果25-30
  • 1.2.1 注视差异各曲线类型所占百分比25
  • 1.2.2 注视差异与立体视锐度的相关性分析25-28
  • 1.2.3 注视差异与近见水平眼位的相关性分析28
  • 1.2.4 注视差异曲线斜率与视疲劳程度的相关性分析28-30
  • 1.3 讨论30-37
  • 1.3.1 注视差异各曲线类型所占百分比30-32
  • 1.3.2 注视差异与立体视锐度32
  • 1.3.3 注视差异曲线的特殊意义点32-34
  • 1.3.4 注视差异曲线斜率与视疲劳关系34
  • 1.3.5 评价视功能的几种方法34-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3-44
  • 综述44-58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秦令;;屈光不正患者中立体视觉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12期

2 梅颖,吕帆,袁援生;注视侈开分析在双眼视觉功能异常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J];眼视光学杂志;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耀珍;近视患者隐斜视测量方法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18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518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