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中药百部归经的研究及其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03 08:15

  本文关键词:中药归经(肺经)理论和肺系方剂配伍规律的解析及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10年

中药百部归经的研究及其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姜登钊  

【摘要】: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强,海洋药用资源的的极大丰富为海洋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如何加快海洋药用资源的开发,将丰富的海洋药用资源充分的开发利用于临床成为海洋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利用现代成药理论,对海洋药用资源中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提取,进而研究其药理药效作用的方法虽然能够从海洋生物中获得很多活性的化合物,但能够进入临床的候选药物极其有限,即使进入临床研究,淘汰的几率也较大,无法充分利用如此大量的海洋药用资源。 中医药理论是我国独特的医药理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中医药理论的解析及应用对于海洋中药的开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可以有效指导临床用药,还能开发药物的潜在功效,因而在发展海洋中药的过程中借鉴归经理论,不但能够提高海洋中药研发的针对性,还能扩大海洋中药筛选的范围。在继承传统海洋中药的基础加以创新,借鉴中医药理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高效的符合中药特点的新型海洋中药。 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一味归肺经的中药百部,对其含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元素、氨基酸、多糖及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重点对其入血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百部的入血成分为百部新碱。对百部新碱进行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百部新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呈二室模型,达峰时间为1.67±0.11h,血药峰值浓度为44.35±4.67μg/mL,生物利用度为12.41%;百部新碱在大鼠各脏器中均有所分布,90min时在肺组织中的分布最高,提示百部新碱的分布的确具有靶向性,这与其归肺经的论断是相一致的;百部新碱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分布且在120min时达到峰值,这与文献报道百部生物碱既有外周镇咳作用,也具有中枢镇咳作用相一致。 在对百部单味药研究的基础上,对含有百部的中药复方止嗽散进行研究,探讨复方给药对百部归经的影响。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给药止嗽散后,百部新碱同样呈二室模型,达峰时间1.30±0.27h,血药峰值浓度为47.57±9.61μg/ml,生物利用度为19.19%。组织分布研究表明给药止嗽散后,百部新碱在各组织中迅速分布,90min时在肺组织中的分布最高,且高于其他组织,也高于百部单味药给药时的肺组织浓度,同时百部新碱也能够穿越血脑屏障,120min时在脑组织中分布最高。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结果表明,复方给药能够提高百部新碱的生物利用度,促进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但是并没有改变百部的归经本质。 在对止嗽散研究的基础上,对构成复方的中药成分进行总结,总结其含有的对肺部疾病起主要药效作用的化合物类型及其其结构信息。结果表明生物碱,黄酮,甾体和萜类成分是止嗽散的药效物质基础。经过对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进行总结后,选择含有相类似成分及药效作用的海洋中药柽柳和海藻来替换止嗽散中陆地中药陈皮与白前,组成新的海洋复方。对含有百部的海洋自拟方进行研究,探讨替换后的海洋自拟方对百部归经的影响。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给药海洋自拟方后,百部新碱同样呈二室模型,达峰时间1.20±0.27h,血药峰值浓度为45.16±9.74μg/ml,生物利用度为19.29%。组织分布研究表明给药海洋自拟方后,与给药止嗽散相似,百部新碱在各组织中迅速分布,90min时在肺组织中的分布最高,且高于其他组织,也高于百部单味药给药时的肺组织浓度,同时百部新碱也能够穿越血脑屏障,120min时在脑组织中分布最高。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结果表明,替换后的海洋自拟方也能够提高百部新碱的生物利用度,促进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而且也没有改变百部的归经本质。 以止咳,平喘和祛痰三种药效指标对止嗽散和海洋自拟方进行药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复方在这三种药效上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海洋自拟方的平喘作用强于原方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海藻和柽柳的组合对于复方的平喘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上结果显示以百部的药效成分的组织分布对百部的归经进行判断是可行的,而复方给药对于百部中药效成分的靶向分布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复方给药能够增强药物的归经作用;以含有相似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的海洋中药来代替复方中的陆地中药能够产生相近甚至更好的药效作用,为海洋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在此思路指引下,可以对海洋中的大量海洋药用资源进行研究,从而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海洋中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28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前言13-31
  • 1.1 海洋中药的研究现状13-16
  • 1.1.1 海洋中药的发展历史13-14
  • 1.1.2 海洋中药研究的现状14-16
  • 1.2 归经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6-25
  • 1.2.1 归经理论的发展历史16-18
  • 1.2.2 归经理论的内涵18-19
  • 1.2.3 归经理论的现代解析方法19-25
  • 1.3 中药归经理论对海洋中药研发的意义25-27
  • 1.3.1 海洋中药的开发前景25-26
  • 1.3.2 归经理论对海洋中药开发的指导意义26-27
  • 1.4 实验路线27-28
  • 参考文献28-31
  • 第二章 单味药百部归经研究31-91
  • 2.1 综述百部研究概况31-44
  • 2.1.1 百部生物碱类化学成分32-41
  • 2.1.2 生物活性41-43
  • 2.1.3 小结与讨论43-44
  • 2.2 对叶百部化学成分研究44-59
  • 2.2.1 中药百部无机元素分析44-46
  • 2.2.2 中药百部氨基酸的分析46-48
  • 2.2.3 中药百部多糖的分析48-57
  • 2.2.4 中药百部生物碱成分分析57-59
  • 2.3 对叶百部入血成分研究59-62
  • 2.3.1 材料与仪器59-60
  • 2.3.2 实验方法60-61
  • 2.3.3 结果与分析61-62
  • 2.4 百部新碱药代动力学研究62-70
  • 2.4.1 材料与仪器62
  • 2.4.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62
  • 2.4.3 样品预处理62-63
  • 2.4.4 HPLC分析63-64
  • 2.4.5 方法学验证64-65
  • 2.4.6 结果与讨论65-70
  • 2.5 百部新碱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70-76
  • 2.5.1 仪器与材料70
  • 2.5.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70
  • 2.5.3 样品预处理70
  • 2.5.4 HPLC分析70-71
  • 2.5.5 方法学验证71-72
  • 2.5.6 结果与讨论72-76
  • 2.6 百部新碱在大鼠脏器中的分布特点研究76-85
  • 2.6.1 仪器与材料76
  • 2.6.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76
  • 2.6.3 样品预处理76-77
  • 2.6.4 HPLC分析77
  • 2.6.5 方法学验证77-79
  • 2.6.6 结果与讨论79-85
  • 2.7 本章小结85-86
  • 参考文献86-91
  • 第三章 方剂止嗽散中百部的归经研究91-112
  • 3.1 中药复方止嗽散的研究概况91-94
  • 3.2 止嗽散药材的提取94-96
  • 3.3 口服止嗽散后百部新碱药代动力学研究96-100
  • 3.3.1 仪器与设备96
  • 3.3.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96-97
  • 3.3.3 样品预处理97
  • 3.3.4 HPLC分析97-98
  • 3.3.5 方法学验证98
  • 3.3.6 结果与讨论98-100
  • 3.4 口服止嗽散后百部新碱的脏器分布特点研究100-105
  • 3.4.1 仪器与材料100
  • 3.4.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100-101
  • 3.4.3 样品预处理101
  • 3.4.4 HPLC分析101-102
  • 3.4.5 方法学验证102
  • 3.4.6 结果与讨论102-105
  • 3.5 本章小结105-108
  • 参考文献108-112
  • 第四章 含百部的海洋中药自拟方的研究112-140
  • 4.1 海洋中药自拟方的组成112-116
  • 4.1.1 柽柳替换陈皮的理论依据113-115
  • 4.1.2 海藻替换白前的理论依据115-116
  • 4.2 海洋自拟方药材的提取116-117
  • 4.3 口服海洋中药自拟方后百部新碱药代动力学研究117-121
  • 4.3.1 仪器与材料117
  • 4.3.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117-118
  • 4.3.3 样品预处理118
  • 4.3.4 HPLC分析118-119
  • 4.3.5 方法学验证119
  • 4.3.6 结果与讨论119-121
  • 4.4 口服止嗽散后百部新碱的脏器分布特点研究121-126
  • 4.4.1 材料与仪器121
  • 4.4.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121
  • 4.4.3 样品预处理121-122
  • 4.4.4 HPLC分析122
  • 4.4.5 方法学验证122-123
  • 4.4.6 结果与讨论123-126
  • 4.5 海洋中药自拟方药效学研究126-134
  • 4.5.1 材料和仪器126
  • 4.5.2 实验方法126-128
  • 4.5.3 结果与讨论128-134
  • 4.6 本章小结134-135
  • 参考文献135-140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140-146
  • 5.1 百部单味药,止嗽散,海洋自拟方药代动力学比较140-141
  • 5.2 百部单味药,止嗽散,海洋自拟方组织分布特点比较141-142
  • 5.3 止嗽散,海洋自拟方药效作用比较142-144
  • 5.3.1 止咳,平喘,祛痰作用比较143-144
  • 5.4 结论144-146
  • 结语与创新点146-147
  • 展望147-148
  • 附件1148-149
  • 致谢149-150
  • 个人简历15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琳,罗细贞,张忠德;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证392例临床分析[J];按摩与导引;1999年01期

    2 陈秀虹;麻蝉止嗽散治疗百日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3 郭顺根,牛建昭,贲长恩,王德福,丁绍凤;~3H-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分布的放射自显影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3期

    4 娄桂予,江渝,彭家和,钱民章;橙皮甙抗LDL氧化及对MCP-1 mRNA转录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5 李铁林;吴昌贤;张燕霞;;糖和糖醇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Ⅱ.糖腈乙酰酯衍生物气相色谱分析的改进[J];分析化学;1982年05期

    6 ;STUDIES ON NEW ALKALOIDS OF STEMONA JAPONICA[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2年07期

    7 ;A new alkaloid from Stemona sessilifolia[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7年02期

    8 孙晓波;对确定中药归经依据的探讨[J];广西中医药;1999年02期

    9 秦芝芳;代赭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0年08期

    10 蓝石;;中药归经涵义之我见[J];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斌;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药用耐盐植物蒙古鸦葱和柽柳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许福泉;柽柳和萹蓄归经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刘新;中药复方海藻制剂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付先军;中药归经(肺经)理论和肺系方剂配伍规律的解析及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群;麻黄汤不同配伍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2 徐乃玉;加味止嗽散平喘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龚小见;柳叶白前和多毛板凳果的化学成分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柏林;刘春霞;杨文祥;田辉;孙凡中;马弋;向继洲;;复方竹节参胶囊的毒理学试验[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6期

    2 胡燕平;王欣;宋捷;张旻;王秀文;李波;;五味子水煎剂的遗传毒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4期

    3 张旻;刘晓萌;宋捷;胡燕萍;王秀;李波;;五味子水浸提液对SD大鼠胚胎和胎仔的发育毒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3期

    4 李俊新;蒋玉红;单保恩;;香加皮水提物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4期

    5 王兰;张永东;梁涛;罗雁;郭红云;张晓文;;独一味胶囊对大鼠动脉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11年04期

    6 王珍;董梁;李家春;萧伟;谢彩香;黄林芳;王振中;;茯苓产地适宜性分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7 于晓亮;王建华;;木瓜属植物果实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张相美;薛正莲;江荣珍;;一株林肯链霉菌变种生理特性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宏宇;自拟中药方熏洗治疗跖疣35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10 程子洋;王成永;;酒制木瓜炮制工艺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娜;张勇;马严明;王梅;高同春;;OS-诱抗剂诱导植物抗病性作用的探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陈文华;黄国栋;赵凤达;;姜黄水醇提取液对冰乙酸损伤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3 莘仲明;许学锋;陈浩;;二级反渗透工艺制取医药纯化水[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4 白雁;王星;龚海燕;张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定量分析连翘药材[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星;左春芳;雷敬卫;白雁;;近红外光谱法在连翘产区鉴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孙海丽;胡嫦;吴玲;;孕期微量元素钙铁值测定结果临床分析[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于金倩;邓安珺;张志辉;秦海林;;柳叶白前-个新甾体衍生物[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马维思;徐江;乔海莉;陈君;李向明;;化橘红GAP基地土壤绿僵菌的分离鉴定[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9 乔海莉;徐荣;陈君;王霞;马维思;刘同宁;;肉苁蓉花序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10 罗茂玉;;67份中成药说明书调查与用药安全[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帅学宏;山豆根多糖提取工艺及免疫学活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程军娜;基于形态学多尺度图像分析的海藻细胞图像分割及特征提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郭甜甜;齐墩果酸皂苷的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以及羟基喜树碱糖缀合物的设计合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会涛;《水产饲料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MP)技术管理体系构建与生产示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婷婷;扁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sibogae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邢坤;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龙冲;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马先蒿属植物繁殖特征和种子萌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张延妮;珠子参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平平;多屏同步三维显示技术的研究和实现[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浩;秦巴山区虎杖中产白藜芦醇(苷)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天斌;油浸式变压器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戴伟;铁线莲皂苷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吕媛媛;基于本体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徐文平;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成因分析及降低苦涩味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燕;不对称Simmons-Smith反应合成S-(+)-2,2-甲基环丙烷甲酸甲酯[D];郑州大学;2010年

    7 罗传军;含氮氧有机物为中性载体的PVC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马伟峰;2-甲氧基雌二醇口服制剂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程素霞;雀儿舌头化学成分研究和三氮烯的合成[D];郑州大学;2010年

    10 郭静;N-(O,O-二烷基磷酰基)-D-氨基葡萄糖的合成、表征以及相关量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共强;沈阳;杨晓梅;;几种植物粗提物对菜青虫取食行为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7期

    2 殷帅文;王庆先;聂森;李强;肖宜安;;几种蕨类植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3 陈向涛,汪惠丽,李俊;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J];安徽医药;2002年01期

    4 韩凌,王钦茂;中医传统方剂复方研究概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刘剑波,高学岗,连涛,赵爱志,李开宗;大黄素在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发生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3年12期

    6 黄韧敏,袁淑兰,宋毅,黄光琦;丹参酮ⅡA诱导HL-60细胞凋亡[J];癌症;1998年03期

    7 罗才贵;周志斌;温元强;余有明;;循膀胱经弹拨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J];按摩与导引;2006年03期

    8 于文成,刘伟,时衍同,杨晖,时春玲;非小细胞肺癌Bax蛋白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李如辉;“肾合膀胱”的发生学探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10 王自勇,刘艳;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年军;海藻抗肿瘤抗细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2 王斌;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药用耐盐植物蒙古鸦葱和柽柳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明谦;甘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水根;;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及炮制方法分析[J];海峡药学;2009年07期

    2 马亚兵;王海刚;高海青;刘新春;米文杰;;中药微量元素与其药理的关系研究[J];首都医药;2009年22期

    3 吴璟玲;陈素红;吕圭源;;西洋参归肾经相关药理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0年04期

    4 严永清,吴建新;药物的辛味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1987年01期

    5 李仪奎,徐莲英,马建平;中药药理和归经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88年07期

    6 赵玉麟;;从蜈蚣过敏谈其归经[J];吉林中医药;1988年03期

    7 骆和生,魏炜佳;五味与四气、归经、毒性关系再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0年04期

    8 李信民,杨晓峰,王花娥;各经单味中药分布规律分析[J];陕西中医;1995年10期

    9 ;近10年归经理论的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张吉仲;马晨;;藏药余甘子归经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兴;陈文垲;;香兰素归经入脑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刘文坡;刘佳贺;;中药纵横应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范瑞强;;皮类中药在皮肤科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4 吕圭源;陈素红;范景;苏洁;王辉;汤小华;张益勋;方哲;张伟;;甘温归肝肾经中药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的药性共同规律研究[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方哲;陈素红;吕圭源;;黄芪“归脾,肺经”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A];2009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延辉;;药物归经与奇经八脉考[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高振;;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研究[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翟胜利;;没有属性的药物不是中药[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佩晶;;关于柴胡归经之我见[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福生;游章才;许仕杰;陈冠林;陈君千;;中药药性——功效关联性的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昌华;[N];中国医药报;2000年

    2 葳蕤;[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3 刘效仁;[N];经理日报;2004年

    4 包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陈业兴;[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记者 王丹;[N];健康报;2010年

    7 谷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韩德承;[N];家庭医生报;2005年

    10 邱英;[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雁;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2 孙志涛;鹿茸归经靶向调控骨关节炎TGF-β/Smads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姜登钊;中药百部归经的研究及其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冠林;中药药性信息编码方法学研究及其关联数据库设计流程逻辑方案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荣坤;痛风病的证治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周扬;面向中药药性多维表征体系的中药本体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金海浩;五行相生间接补法古代应用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高晶晶;基于量化组方研究的方剂寒热属性可视化分析平台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杨斌;方剂处方法的宏观量化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阶;不同归经补益方剂治疗肺转移癌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辛秀;天麻与钩藤配伍前后效应成分的组织分布与归经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莹;效应成分体内分布法研究天麻归经及配伍钩藤对其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欣;白术、茯苓归经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宋小莉;淫羊藿、肉桂归经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李志勇;黄芪、茯苓及其对药对脾虚大鼠脑-肠轴VI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周剑;辨疾病归经选药组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8 付志玲;炮制改变苦杏仁功效与归经的体内作用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牟雪雁;中华传统医学和医药学相关理论的群子(量子)统计力学三参数理论诠释[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10 樊晓霞;藤类中药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药归经(肺经)理论和肺系方剂配伍规律的解析及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7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7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c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