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食蟹猴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5 03:15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对食蟹猴的长期毒性,预测各组织器官的潜在毒性反应。方法 18只普通级成年食蟹猴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和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低(每周500 IU/kg)、高剂量(每周1500 IU/kg)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受试品经后肢大腿外侧sc注射给药,每周3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后,每组处死4只动物(雌雄各半),其余动物停药后进行4周恢复期观察;观察指标包括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精神状态等情况,并进行体质量、体温、眼科、心电图、血常规、凝血指标、血生化、免疫细胞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8周观察期内,各组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精神状态、体质量、体温、眼科、心电图、凝血指标、血生化、大体解剖等均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发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受试品低、高剂量组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数(PLT)给药后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数(LYMPH)显著降低(P<0.05),停药4周后RET、PLT及LYMPH恢复正常水平,而RBC、HGB及HCT仍...
【文章来源】:药物评价研究. 2020,43(07)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对食蟹猴体质量和体温的影响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对食蟹猴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给药期及恢复期结束,各剂量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胸腺、甲状腺、脑、子宫、卵巢脏器质量、脏器系数未见明显改变。大体剖检各剂量组各组织器官均未见受试品相关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给药期结束高剂量组股骨骨髓出现轻度红系增生(3/4)。结果见图5。图4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对食蟹猴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组生物技术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张林,周云,任亚萍,徐雯宇,丁洁卫. 医药导报. 2018(08)
[2]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良反应149例文献分析[J]. 李璐璐,黄铁花,卫四宝,张耕. 中国药师. 2018(03)
[3]生物技术药物免疫原性评价的技术发展概述[J]. 黄瑛,姜华,李路路,李伟,王欣,霍艳. 药物评价研究. 2017(07)
[4]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饶毅峰,朱平,何川鄂,宋志霞,贾中尉,杜京涛,刘念,杨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15)
[5]具创新分子结构的更优长效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促红素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和特性研究[J]. 富岩,杨小楠,魏开华,富俞淞,云文琦,郑博崴,刘丹,于在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01)
[6]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促红素融合蛋白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研究[J]. 富岩,马金玲,李开通,孔卫青,杨小楠,于在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02)
[7]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研究进展[J]. 廖飞龙,杨仲璠,刘煜,吴彦卓. 中国新药杂志. 2016(01)
[8]109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杨元勋,钱正刚,李刚.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4(01)
[9]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郭代红,李念稚,刘述文,陈超,刘皈阳.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0(06)
[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临界值验证的方法和意义[J]. 王智斌,谭太昌.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03)
硕士论文
[1]重组EPO-Fc融合蛋白对恒河猴的长期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D]. 张欣.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14456
【文章来源】:药物评价研究. 2020,43(07)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对食蟹猴体质量和体温的影响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对食蟹猴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给药期及恢复期结束,各剂量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胸腺、甲状腺、脑、子宫、卵巢脏器质量、脏器系数未见明显改变。大体剖检各剂量组各组织器官均未见受试品相关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给药期结束高剂量组股骨骨髓出现轻度红系增生(3/4)。结果见图5。图4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对食蟹猴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组生物技术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张林,周云,任亚萍,徐雯宇,丁洁卫. 医药导报. 2018(08)
[2]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良反应149例文献分析[J]. 李璐璐,黄铁花,卫四宝,张耕. 中国药师. 2018(03)
[3]生物技术药物免疫原性评价的技术发展概述[J]. 黄瑛,姜华,李路路,李伟,王欣,霍艳. 药物评价研究. 2017(07)
[4]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饶毅峰,朱平,何川鄂,宋志霞,贾中尉,杜京涛,刘念,杨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15)
[5]具创新分子结构的更优长效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促红素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和特性研究[J]. 富岩,杨小楠,魏开华,富俞淞,云文琦,郑博崴,刘丹,于在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01)
[6]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促红素融合蛋白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研究[J]. 富岩,马金玲,李开通,孔卫青,杨小楠,于在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02)
[7]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研究进展[J]. 廖飞龙,杨仲璠,刘煜,吴彦卓. 中国新药杂志. 2016(01)
[8]109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杨元勋,钱正刚,李刚.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4(01)
[9]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郭代红,李念稚,刘述文,陈超,刘皈阳.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0(06)
[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临界值验证的方法和意义[J]. 王智斌,谭太昌.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03)
硕士论文
[1]重组EPO-Fc融合蛋白对恒河猴的长期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D]. 张欣.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14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61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