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对酵母的生长影响
本文关键词:两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对酵母的生长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苯并咪唑 衍生物 酵母-BY4743 Sir2 Sirt1 生物筛选
【摘要】:苯并咪唑类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在抗菌、抗糖尿病、抗癌、抗高血压、抗寄生虫、抗溃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并且还能够作为组胺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论文引入苯并咪唑作为母核,对其分别进行希夫碱化和酰胺化反应,最终得到希夫碱类和酰胺类两种不同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共计31个化合物,并经过1H-NMR和13C-NMR表征,结构正确,是预期的化合物。Sir2是一种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能够调节热量限制,激活Sir2蛋白的去乙酰化酶活性能够促进酵母生长和延长酵母寿命。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白藜芦醇能够激活Sir2蛋白的去乙酰化酶活性,从而模拟热量限制来抵抗衰老。论文的生物活性测试以酵母亲代菌株-BY4743为实验对象,测试了合成的31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对酵母亲代菌株-BY4743的生长影响,并绘制其生长曲线。化合物5((E)-N-(3-(2-苯基苯并咪唑))-3-甲氧基-4-羟基苯甲亚胺)、化合物6((E)-N-(3-(2-苯基苯并咪唑))-4-甲氧基苯甲亚胺)、化合物14((E)-N-(4-(2-苯基苯并咪唑))-3-硝基苯甲亚胺)、化合物25(N-(4-(2-苯基苯并咪唑))-2-硝基苯甲酰胺)和化合物29(N-(4-(2-苯基-5-甲基-苯并咪唑))-2-硝基苯甲酰胺)的对数期酵母生长斜率和稳定期最大OD600值都大于对照组白藜芦醇,且在延滞期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5、化合物6、化合物14、化合物25和化合物29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在酵母整个生长期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对于Sir2可能具有激活去乙酰化酶活性。
【关键词】:苯并咪唑 衍生物 酵母-BY4743 Sir2 Sirt1 生物筛选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27
- 1.1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文献概述10
- 1.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0-16
- 1.2.1 以邻苯二胺和羧酸或者羧酸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10-12
- 1.2.2 以邻苯二胺和醛为原料的合成12-14
- 1.2.3 以邻苯二胺和硫氰酸为原料的合成14-15
- 1.2.4 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的合成15-16
- 1.2.5 以邻苯二胺与醇类为原料的合成16
- 1.3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应用16-21
- 1.3.1 苯并咪唑类抗病毒药物16-17
- 1.3.2 苯并咪唑类降血压药物17-18
- 1.3.3 苯并咪唑类质子泵抑制剂18
- 1.3.4 苯并咪唑类抗菌药物18-19
- 1.3.5 苯并咪唑类组胺受体拮抗剂19-20
- 1.3.6 苯并咪唑类抗寄生虫药物20
- 1.3.7 苯并咪唑类抗癌药物20-21
- 1.4 探索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与Sir2的研究21-24
- 1.4.1 Sir2的酶学功能21
- 1.4.2 Sir2的蛋白质结构21
- 1.4.3 Sir2家族的功能21-22
- 1.4.4 Sir2和Sirt1的作用机制22-24
- 1.5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24-27
- 1.5.1 立题依据24-25
- 1.5.2 研究内容25-27
- 2 材料与方法27-47
- 2.1 实验材料27-29
- 2.1.1 主要实验试剂27-28
- 2.1.2 实验仪器28-29
- 2.1.3 实验主要菌株29
- 2.1.4 主要培养基29
- 2.2 实验方法29-44
- 2.2.1 实验路线设计29-30
- 2.2.2 化合物1-31的合成30-44
- 2.3 生物活性的测试44-47
- 2.3.1 培养基配制45
- 2.3.2 菌种复壮45
- 2.3.3 药物浓度稀释45
- 2.3.4 药物浓度的选择45-46
- 2.3.5 测定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对酵母生长曲线的影响46-47
- 3 结果与讨论47-69
- 3.1 化合物1-31的核磁共振表征47-52
- 3.1.1 中间体化合物1-4的核磁共振表征47
- 3.1.2 目标化合物5-31的核磁共振表征47-52
- 3.2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52-54
- 3.2.1 苯并咪唑类母核的合成路线选择52-53
- 3.2.2 苯并咪唑希夫碱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选择53
- 3.2.3 苯并咪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选择53-54
- 3.3 反应条件的优化54-58
- 3.3.1 苯并咪唑母核的合成反应条件优化54-56
- 3.3.2 苯并咪唑希夫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条件优化56-57
- 3.3.3 苯并咪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条件优化57-58
- 3.4 生物活性测试58-67
- 3.4.1 最佳药物浓度的筛选58-59
- 3.4.2 目标化合物对酵母生长的影响59-67
- 3.5 化合物的构效关系67-69
- 3.5.1 苯并咪唑希夫碱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67-68
- 3.5.2 苯并咪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68-69
- 4 结论69-70
- 5 展望70-71
- 6 参考文献71-78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8-79
- 8 致谢79-80
- 9 附录80-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江平;耿蓉霞;周成合;甘淋玲;;苯并咪唑类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16期
2 何迎盈;罗治彬;李少林;;苯并咪唑类药物抗肿瘤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27期
3 李美佳,李淑珍,庄湘莲,陈艾,张荷清,庞秀臧,胡璧;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辐射增敏作用[J];药学学报;1992年09期
4 倪奕昌;;新的2-吡啶-5-异硫氰酸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蠕虫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0年04期
5 樊永正;陈倩倩;刘伯石;赵军涛;田巍;周有骏;吕加国;朱驹;;新型苯并咪唑类人顶体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2年03期
6 孟江平;卢一卉;海力且木·依不那音;周成合;;苯并咪唑类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8年06期
7 孙丽华;周彦刚;;反相离子对HPLC法测定中药材中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1期
8 徐进宜,张立,魏臻,华维一,吴晓明,王秋娟,张静;N-苯基-1H-吡咯取代的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AT_1受体拮抗活性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冯建军;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的一种可能的生化作用方式[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2年03期
10 王孝科;田敉;;咪唑盐二醋酸碘苯促进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水相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国瑞;张明;吴志国;周翔;;联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用于稳定G-四链体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董智云;杨榆;薛芸蓉;封美云;高国华;;含脲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阴离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万强;张有明;刘勇;明建军;党建鹏;魏太保;;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班付国;吴宁鹏;周红霞;郭芙蓉;杜红鸽;;牛奶中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残留的UPLC-MS/MS检测方法研究[A];兽医药品学——2010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晓红;张倩芝;陈建;张卫红;;H~+/K~+-ATP酶抑制剂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分子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董智云;高国华;;苯并咪唑类主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阴离子识别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刘勇;魏太保;林奇;张有明;;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登高;吲哚和苯并咪唑类Combretastatin A-4类似物的合成、活性与构效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肖锋;吲哚酮类及苯并咪唑类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两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对酵母的生长影响[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2 房雪洁;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相关抗微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焦林如;脲基连接的吲哚—苯并咪唑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郑程隆;脲基连接的2—吲哚酮—苯并咪唑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5 高娟丽;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夏有凤;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7 薛智凤;吡啶并[1,2-a]苯并咪唑类氮杂骨架结构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丹;纳米氧化铜催化合成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9 谢韦;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D];辽宁大学;2014年
10 鲍娟;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523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52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