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回述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2:36
【摘要】:回述是由民族学方法论学派的社会学家Garfinkel和Sacks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会话常规,是机构性会话中一个比较普遍的会话现象。它对解决交际障碍、促进交际互动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然而,回述在精神科医患会话这一特殊机构性场景中的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它在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医疗活动中的使用规律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的挖掘。本研究在互动语言学视域下,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发生在精神科门诊中真实的医患会话为语料,对回述在中国精神科医患会话中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探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回述的类别及其在病史采集、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等医疗活动中的分布;回述在采集病史、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和功能表征以及为了实现这些作用和功能,回述是如何建构的。本研究的语料来自55例精神科门诊中医生和患者的会话录音。研究的焦点为55例会话中的461个回述序列。研究所用的语料系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会话参与者同意的情况下,由现场录音的方式获得。语料的转写、编码和分析均依据会话分析的转写体系和原则进行。语料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基础性的定量统计。定量研究对回述在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医疗活动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意在为定性分析提供基础和依据。定性研究主要是对回述所执行的社会行为、功能和序列特征的详尽的会话分析,旨在剖析回述是如何有助于实现医患会话交际目标的。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涉及回述的类别、序列特征及其在医疗活动中的分布、回述在病史采集、疾病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等活动中所执行的社会行为和功能、各功能和行为得以实现的序列语境和语言手段及回述对医患关系的建构等。在回述的类别方面,本研究发现在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回述的执行人既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患者,他们既可以回述对方的话语,也可以对自己先前的话语进行回述。因此,.根据回述的执行方式,本研究把回述分为以下四类:医生回述患者、医生回述自我、患者回述医生和患者回述自我。就回述的分布而言,本研究发现,回述现象明显存在于病史采集、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三个主要的医疗活动中。总体而言,四种类型的回述在三个主要医疗活动中的分布频率不同,医生回述患者频率最高,医生回述自我位居第二,患者回述医生位居第三,而患者回述自我则频率最低。具体而言,在病史采集中,医生回述患者频率最高,远远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的回述;在诊断中,医生回述患者的频率仍居首位,而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患者回述医生位居第一,医生回述自我位居第二,医生回述患者位居第三,没有发现患者回述自我的现象。在回述序列的总体特征方面,本研究发现,一个回述序列涉及三个要素:回述的对象、回述的执行以及对回述的应答,此为回述的基本序列结构。回述具有序列暗示性,回述他人是指回述执行人作为信息接受者,以听话人先前的话语为对象做出回述,并预设这一回述会得到先前说话人的认可或者否定,其中认可为优先结构。回述自我是指回述执行人作为信息发布者,对自己先前的话语做出回述,并根据回述本身所表述的行为,预设该回述会得到听话人相应的回应。本研究认为,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作为机构性会话权势不对等的本质,精神科就诊不同于普通门诊的特质,包括患者所患疾病对他们表达方式的影响,就诊方式的特殊性(通常是家属陪同,大多患者并非出自个人意愿)以及由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体验而导致的阻抗,是造成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回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体现了回述作为一种会话常规的语境敏感性。就回述的具体功能而言,在病史采集中,回述表征为核查理解、获取信息以及阐释主诉等行为,是了解患者发病原因、获取具体的临床征象、了解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明确症状性质的必要手段;是做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在疾病诊断中,回述是医生做出诊断的重要途径,是医生权威和患者知情权的平衡点,使医生在做出诊断的同时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另外,在疾病诊断中,患者对医生话语的回述是他们对自我精神状况的一种尝试性诊断,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些患者积极参与和合作的态度。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医生对治疗方案的反复性回述,在阐释治疗方案的同时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而患者对治疗建议和方案的回述不仅具有核查理解的作用,还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行为的承诺,即对医嘱的遵守。另外,医生对患者不合理的认知、扭曲的观点等的回述,通过改变患者对人、对已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能够起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通过对回述在采集病史、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活动中功能和行为的剖析,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回述具有强大的话语组织功能。在话轮层面,回述主要发挥了核查理解、澄清表达、寻求信息及挑战质疑等功能。在话题层面,回述具有转换话题或者转换会话活动的功能。在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回述的话题转换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删减或者拓展对方的话语,实现话题间的顺利转换和过渡;而诊断性回述则会使医患会话从信息采集阶段过渡到诊断阶段,有助于医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诊任务;在整个会话层面,对治疗建议和方案的回述预示着整个会话即将结束,而当该回述得到认可,整个会话活动便真正终结。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回述还具有人际功能,是塑造医生和患者社会角色和建构医患社会关系的手段。医生和患者在回述的同时建构和调整不同的会话身份,包括医生的权威身份、专家身份、教育者以及聆听者等多重身份;另外,在回述的过程中,患者作为责任人和积极参与者的身份也得以建构。在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回述作为一种会话常规,它不是既定的而是在交际和互动的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本研究表明,它既体现了医生的权威,又反应了对患者权利的尊重,本质上是权威与责任的平衡,揭示了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回述对精神科医患会话的影响而言,本研究发现,回述是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中一个比较普遍的会话现象,在采集病史、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医患交际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保证。作为一种复杂的会话互动源泉,回述能够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消除交际障碍,加强相互理解,是病史采集,精神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桥梁和必由之路,不仅能控制会话的组织和走向,而且也是建构医生和患者社会角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回述使用规律的关注和剖析为我们打开了展现精神科门诊医患会话活动的窗口,能够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更好地探究医患会话的本质,更好地理解其互动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197.32;H136
,
本文编号:2674309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197.32;H136
,
本文编号:2674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67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