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中期方剂学成就与特点研究(1644-1840)
发布时间:2020-06-02 16:39
【摘要】:中医方剂,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方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成长壮大过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清末,各类中医药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医方剂,总数已达40万张以上。中医方书的数量也很多,仅《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方书”类所记载的书籍就有1950种,可谓汗牛充栋。 清代前中期(1644-1840)是中医方剂学从方剂的经验积累上升到主动探寻配方理论,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时期。从方剂学发展历史上看,清代汪昂《医方集解》(1682)开始将方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讨论,创立了新的综合分类法,可视为方剂学的初步形成。清代前中期温病方剂的研究与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人,在治疗温热病方剂的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贡献。此期临床各科经验总结方书不断涌现。如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1740)、傅山《傅青主女科》(1827)、郑梅涧的《重楼玉钥》(1838)等,均从各科不同侧面对方剂学内容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使方剂学学科体系日臻完备。 本文选择清代前中期方剂学史为研究对象,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是努力挖掘方剂学新资料,为现实临床服务。通过对清代方书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新的方剂学资料,总结前人制方经验和思路,为现代中医临床处方提供宝贵的借鉴。二是方剂学史的研究,对于医学史研究,尤其是学术专科史研究有学术价值。因此,总结这一时期方剂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其自身的若干新特点,探讨其发展内在原因和动力,期望对于未来方剂学的发展创新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清代以前,方剂学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方剂数量达到相当规模,出现了《普济方》这样大型的方书;另一方面,医家对方论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水平。而明代的医学发展,特别是温补学派和吴又可对温疫的认识,为清代方剂学的创新提供了直接的医学知识积累。此外,清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使得方剂学出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新综合分类法完善了中医方剂学分类体系 分类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科发展的标志之一。关于方剂的分类,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主要有病证分类、脏腑部位分类、病因分类、组成分类、治法分类、药目分类等。清代前中期医家如张璐、徐大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092
本文编号:269346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09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金山;古代“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运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2 戴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外感温热类温病养阴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93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6934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