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医卫管理论文 >

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2:07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改善参与本研究的护理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尚需解决的教学问题,以线上教学平台为依托,构建有助于培养护生课程知识及学习能力的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探究其运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反思-行动-评价-反思的行动研究循环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首先通过调查、访谈反思目前行动院校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选择混合式教学作为解决方案,之后通过召开行动研究会议确定行动方案,通过文献回顾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构建校-院合作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混合式教学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新的问题,并采用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网络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价实践活动的运行效果。结果本研究构建形成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课程中进行了应用,有效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了护生的学习能力。1.构建形成的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明确的设计原则、清晰的层次框架、合理的教学组织系统及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高校与医院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为护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衔接,使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更加紧密。2.2个阶段实践活动中,对护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解决,在两阶段行动研究结束后采用质性研究显示护生认可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其学习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反映该教学模式有助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量性研究表明通过混合式教学前后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自我学习效能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归纳出本行动研究的实践活动机制:为护生意义学习及深度学习提供情境、深入挖掘护生的学习潜能、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护生学习能力。同时研究者对混合式教学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反思,对其发展的可行性、推广性进行了思考。结论本研究构建并实施了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在实施中充分考虑行动院校的教学现状,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7-4;G642
【图文】:

理论框架,教学实践


17图1.2 理论框架六、 研究方法的选择本研究选择了行动研究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法,是基于对行动研究内涵的深入理解,下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行动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契合性分析教学研究包含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研究,无论从何种研究角度出发,教学研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理论研究结果具有普适性特征,可广泛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研究。但教学实践研究个体的

示意图,教学模式,混合式,示意图


图 2.3 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图中,学校与医院双方同时参与教学过程,共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主体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展开,护生通过三阶段学习达到认识、掌握及应用的递进式教学目标。3. 模式解读(1)资源构建 由于基于院-校协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涉及校院双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包含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因此,课程前期的教学资源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校院双方教师进行第一阶段集体备课,备课地点可在学院或临床科室,确定上传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内容,分配各自的准备任务,学院老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性内容,临床老师主要负责临床相关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主要包括急危重症部分操作微课视频、课堂教学课件、练习题库、知识点拓展、前沿链接及急诊护理、危重症护理相关的高质量科研论文等线上学习资源。其次,助教将相关教学资源传输到教学的学习平台,为护生设置学习任务。

教学平台,护生,统计模块


对护生所提交作业进行反馈的途径,如护生的作业不完善或错误较多可打回重做。如图 2.8D. 统计模块:统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护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记录同时老师可以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如图 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银萍;;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J];宁夏教育科研;2012年04期

2 邬云德;;让我们进入行动研究 踏上专业化的进程[J];青年教师;2006年04期

3 刘良华;;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与校本教研[J];青年教师;2005年07期

4 贺兰县第一小学课题组;达淑宁;徐璞;;提高德育主题活动实效性的行动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16年02期

5 张敬玲;;行动研究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刍议[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6 赵万江;;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西发”项目“西吉县农村学校校本教研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的启示[J];宁夏教育科研;2008年03期

7 秦启霄;;中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应明确的几个方面[J];教育革新;2008年07期

8 吴燕圆;苏贵民;;行动研究与外在理论:批判与超越[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9 王涛;;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同案异论法”——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19年02期

10 孙云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行动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东;杨世慧;吴丽娟;吴孟迭;罗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提升学生推理能力的行动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2018年

2 蔡文智;;行动研究改善康复护理内涵[A];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维;;编辑行动研究的价值蕴涵[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志权;;行动研究:让花一样的面庞绽放花一般的微笑[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5 连茂廷;房元霞;;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凝心聚力 让优质教育“长”出来——钟楼区区域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行动研究[A];2017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7 许德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C];2018年

8 林颖;吴鼎铭;;网络集体行动研究的多元逻辑与范式变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9 周蕾;李丽;王展;;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水平的行动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C];2018年

10 赵雪梅;;“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行动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八辑)[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省肥城市实验小学 高生;找准“支点” “撬动”教研[N];中国教师报;2017年

2 山东潍坊广文中学校长、国培计划“领航班”首批学员 赵桂霞;让行动研究成为学校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5年

3 武穴市梅川中学 刘平选 蔡中平 张健;开展行动研究 提高复习水平[N];黄冈日报;2014年

4 青岛开发区一中 赵秀琴;行动研究——教师自我发展的新途径[N];学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齐林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郑新蓉 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教师 房彦红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国际部 张福勤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韩淑萍;在行动研究中获得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肖 川 胡德维;把校本行动研究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裴娣娜;教师如何研究课程改革[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何通海;校本行动研究是实施新课程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成为有思考习惯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一流教育的“孵化器”:为深化课改再添“养料”[N];文汇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慧;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钊;软件企业知识管理方法和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蔡京玉;行动研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君;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彭梅;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邢唯杰;乳腺癌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建构与实施:一项行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陆敏;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李芳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王丽华;教师意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小娟;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行动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年

2 蔡扬;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年

3 倪坤乾;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自主生活康复服务的行动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4 黄丹;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行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5 吴桂娟;大班额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于庆恩;单项深度法本土化的行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7 刘珊;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行动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9年

8 韩杰;微课辅助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行动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霍娟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职业学校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10 史文超;家园互动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4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04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