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根据“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文件的要求,以急诊科护理工作职责和能力需求为导向,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构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过程量化可行、质量评价全面真实、具有急诊专业特色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为我国有效开展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小组以新入职护士/新护士/Newly graduate nurses/New graduate nurses/Newly hired nurses/Novice nurses/New recruiting nurse、规范化培训/Standardized training/Residency program/Transition、岗位胜任力/Post competency、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Department of emergency等为检索词,在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对搜集文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初步拟定本研究调查问卷。2.半结构访谈:研究小组选取10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包括急诊医疗、护理专家和护理管理、教育专家,根据专家对本研究的建议和要求,丰富本研究问卷内容,拟定最终调查问卷。3.德尔菲专家函询:研究小组严格按照专家纳入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40位德尔菲函询专家。专家对问卷中各指标给予修改意见并进行重要性赋值,研究小组根据两轮函询中专家意见修改问卷,最终确定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计算各级指标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指标增加删除标准:专家建议增加或删除,通过研究小组商讨同意。另外如果某项指标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给予删除。采用比例分配法进行权重计算。结果1.最终33位专家完成了两轮函询,来自于北京、山东、四川、广东、浙江等16个省市。第一轮专家积极系数为90.00%,第二轮专家积极系数91.67%;专家权威系数为0.83;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28(p0.01)和0.147(p0.01)。2.本研究共发放两轮函询问卷,根据第一轮函询专家意见修改培训方案,拟定第二轮调查问卷;根据第二轮函询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培训方案,最终确定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3.本研究运用比例分配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一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培训目标(0.3347)、培训过程(0.3326)、质量评价(0.3326)。培训目标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急诊临床实践能力(0.0907)、自我发展能力(0.0846)、急诊组织管理能力(0.0805)、教育与科研能力(0.0789)。培训过程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培训课程(0.0692)、临床实践(0.0688)、考核方式(0.0670)、培训方式(0.0666)、培训时间安排(0.0611)。质量评价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客观评价(0.1742)、主观评价(0.1585)。结论本研究依据“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内容,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由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和85项三级指标组成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本研究中选取的专家有区域代表性,积极性和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集中,协调性好,研究结果科学可靠。本研究明确培训学历层次为本科学历,培训目标反映急诊专科护理特点,培训过程具体量化可行,质量评价全面真实。为今后我国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下一步将评价本研究构建培训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为持续完善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实证依据。
【学位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47-4;C975
【文章目录】: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本研究的质量控制
结果
1 文献研究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萍;;浅谈急诊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J];水电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2 栾圣丽;广大;;情系患者 担当健康保护神——记“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泰州四院急诊科[J];泰州科技;2008年07期
3 司海龙;田钰;刘强;王岚;;湖北省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情绪耗竭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志;2019年24期
4 杜佩红;朱晓燕;;急诊科护士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隐性缺勤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9年24期
5 周艳;;低年资非急诊科护士急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名医;2019年12期
6 闫丽明;孙莹;宋艳;;急诊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产业;2019年35期
7 敢海芹;罗小欧;许彦丹;;浙江省8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8年12期
8 张利平;张霞;卿梅;;急诊科护士职业感受的质性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年01期
9 何伶俐;;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08期
10 梅莎莎;;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J];医学信息;2019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秋霞;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D];青岛大学;2019年
2 崔丽萍;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9年
3 王静;急诊科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长江大学;2019年
4 刘英;湖南省急诊科护士对死亡的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的现况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5 秦培培;急诊PCI术前护理实践指南(草案)的构建[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6 吕爱华;患者死亡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影响的合众化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高桂敏;急诊科护士职业应激所致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李亚萌;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9 刘影;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10 王志宁;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的情绪劳动现状及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884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8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