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禅修与疾病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1 01:57
禅修是佛教修行禅定、增长智慧的重要法门。因其身心兼修、故有祛病养生的医学价值。佛教禅修关于祛病养生的理念,它与传统中医与道教的“形与神俱”、“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因而得以长寿养生等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自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约500年后第一个汉地佛教宗派天台宗成立,禅修的方法因天台宗的创立人智顗(公元538—597)兼通中医养生及道教的静坐法门,所著四本止观禅修诸书不但是当世及后来各个佛教宗派禅修的参考课本,而且还对中国佛教养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养生思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佛教的宗旨是教人觉悟自性。修习禅定的意义因此可在定中悟得超乎世间思维的无上智慧。得到证悟的修行人足以领会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故谓之觉者。佛教称所悟的智慧为三藐三菩提,则无上正等正觉。可见禅定是佛教认识心性和契悟宇宙真理的根本方法。佛教以智慧著称,其原因也正在于重视禅定;故佛教于养生之道也有其独特、深邃而有一贯所认为缘起唯心的思维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实践方法。佛教对凡事的看法从根(生物)、识(心理)、境(社会、环境)三缘和合入手,又认为三者当中以心识最为根本,心为法本,心尊心使。根,境,识三者缘起而成心...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佛教禅修与疾病观
1.1 禅的意义
1.1.1 原始佛教的禅
1.1.2 大乘佛教的禅
1.1.3 中国佛教的禅
1.2 佛教对疾病的看法
1.2.1 自然四大和疾病的产生
1.2.2 病的缘起论
1.2.3 佛教的病因说法
第二章 天台宗智顗大师的禅修与疾病观
2.1 天台禅修与佛教医学的关系
2.1.1 智顗以禅修诊断疾病的理论
2.1.1.1 禅病
2.1.1.2 鬼、魔之病
2.1.1.3 业障之病
2.1.2 智顗的治病六法
2.2 智顗的疾病观和中医理论的结合
2.3 智顗的三谛圆融和善恶论与禅修的关系
2.4 智顗禅修的三个层次与治病之用
2.4.1 渐次止观
2.4.2 不定止观
2.4.3 圆顿止观
2.5 智顗禅修的养生思想
2.5.1 调食、调眠、调息、调身与禅修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3.1 天台宗禅修意义与价值
3.2 天台宗禅修的不足
3.3 天台宗禅修与中医及道教的治病养生比较
3.3.1 四大与五行
3.3.2 丹田
3.3.3 六呼气治病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4021875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佛教禅修与疾病观
1.1 禅的意义
1.1.1 原始佛教的禅
1.1.2 大乘佛教的禅
1.1.3 中国佛教的禅
1.2 佛教对疾病的看法
1.2.1 自然四大和疾病的产生
1.2.2 病的缘起论
1.2.3 佛教的病因说法
第二章 天台宗智顗大师的禅修与疾病观
2.1 天台禅修与佛教医学的关系
2.1.1 智顗以禅修诊断疾病的理论
2.1.1.1 禅病
2.1.1.2 鬼、魔之病
2.1.1.3 业障之病
2.1.2 智顗的治病六法
2.2 智顗的疾病观和中医理论的结合
2.3 智顗的三谛圆融和善恶论与禅修的关系
2.4 智顗禅修的三个层次与治病之用
2.4.1 渐次止观
2.4.2 不定止观
2.4.3 圆顿止观
2.5 智顗禅修的养生思想
2.5.1 调食、调眠、调息、调身与禅修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3.1 天台宗禅修意义与价值
3.2 天台宗禅修的不足
3.3 天台宗禅修与中医及道教的治病养生比较
3.3.1 四大与五行
3.3.2 丹田
3.3.3 六呼气治病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4021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402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