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医院感染血液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危险因素调查

发布时间:2017-10-16 23:28

  本文关键词:医院感染血液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危险因素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肺炎克雷伯菌 分子流行病学 基因型 危险因素 耐药机制


【摘要】:目的: 研究某医院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确定血液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基因分型;探讨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其传播机制;探讨血液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1、收集2012年3月-2013年9月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120株,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法确定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敏感性,比较ESBLs阳性和ESBLs阴性肺炎克雷伯菌的科室分布特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非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科室分布特点。 2、采用ERIC-PCR与多位点序列分析法(MLST)确定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基因分型,分析某医院血液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基因型及其科室分布。 3、采用PCR扩增方法检测血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包括碳青霉烯酶基因KPC,金属酶基因IMP、 VIM、 NDM-1,整合子基因int及其可变区CS,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cc6-Ib,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qnrA、qnrB,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确定。 4、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血液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 结果: 1、血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严重,主要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3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45.05%。 2、86株血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基因型是ST395,占39.5%。主要分布于烧伤、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且呈现克隆传播的趋势。 3、86株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以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及喹诺酮类基因为主,同时检出一株肺炎克雷伯菌携带NDM-1基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基因存在于接合质粒上,随质粒介导传播。 4、泌尿道插管、血型(A型)、使用氨基糖苷类及抗真菌类抗菌药物是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ST395型为某院血液中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基因型,且耐药性严重;检出多种耐药基因,存在克隆传播和质粒介导传播方式;临床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是:泌尿道插管;氨基糖苷类和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 分子流行病学 基因型 危险因素 耐药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81.3;R446.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中英文缩写词表9-10
  • 第1章 引言10-14
  • 第2章 血液中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分析14-37
  • 2.1 材料14-16
  • 2.1.1 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14-15
  • 2.1.2 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分析及其耐药机制分析15-16
  • 2.2 方法16-21
  • 2.2.1 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16-17
  • 2.2.2 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分析17-19
  • 2.2.3 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其传播方式分析19-21
  • 2.3 结果21-33
  • 2.3.1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1-23
  • 2.3.2 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分析23-29
  • 2.3.3 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其传播方式分析29-33
  • 2.4 讨论33-37
  • 2.4.1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33-34
  • 2.4.2 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分析34-35
  • 2.4.3 耐药机制结果分析35-37
  • 第3章 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危险因素调查37-44
  • 3.1 材料37
  • 3.2 方法37-39
  • 3.2.1 调查方法37-38
  • 3.2.2 调查内容38
  • 3.2.3 数据整理及分析38-39
  • 3.3 结果39-42
  • 3.4 讨论42-44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44-45
  • 4.1 结论44
  • 4.2 进一步工作计划及展望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5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0-51
  • 综述51-58
  • 参考文献56-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石晓路;刘小立;黄薇;王冰;林一曼;贺连华;吴平芳;扈庆华;;脉冲场凝胶电泳在沙门菌食物中毒溯源中的应用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05期

2 李孝权,刘衡川,柴巧学,莫自耀,邓志爱,王鸣,章锦才,张朝武,余倩,吴颖;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的RAPD分子分型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07期

3 邓敏,林宁;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非条件Logistic模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7期

4 饶思友;余奇;唐素琴;曹先伟;徐珍;;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5期

5 李耀军;白广红;;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01期

6 张培江,才宏伟,袁平荣,占新春,阮新民,孙传清,何立斌,孙明;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J];杂交水稻;2001年05期

7 杨志刚;马希涛;雷小莉;;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1045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045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5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