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工业X射线探伤场所放射卫生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4 03:16
本文关键词:无锡市工业X射线探伤场所放射卫生调查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X射线探伤机 探伤房 控制区 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 个人有效剂量
【摘要】:目的:探讨工业X射线探伤场所周围剂量及探伤从业人员个人剂量的影响因素;揭示工业X射线探伤辐射防护状况与X射线探伤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的相关性;为减少辐射对X射线探伤从业人员与公众的健康危害提供技术支持;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对无锡市部分工业X射线探伤现场调查,测量固定探伤房周围或现场探伤场所控制区边界的辐射防护水平,收集探伤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监测数据。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研究工业X射线探伤场所剂量分布,探讨工业X射线探伤房周围剂量及探伤从业人员个人剂量的影响因素,揭示辐射防护状况与X射线探伤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的相关性。 结果:固定探伤场所周围辐射水平除部分操作人员出入门(小门)与工件出入门(大门)外较高外其他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开展现场探伤的单位预设的控制区边界检测点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绝大部分工业X射线探伤从业人员个人计量仪监测2013年度个人有效剂量小于2.0mSv,在1.0~2.0mSv的人员比例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93%,在2.0~5.0mSv人员比例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9%,在5.0~10.0mSv人员比例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91%,,没有人员个人计量仪监测年度人有效剂量大于10.0mSv。 结论:①探伤房周围辐射剂量与工业X射线探伤从业人员个人剂量存在统计学联系。②产生人员过量照射的原因主要是工业X射线探伤从业人员探伤作业时违反相应防护规定受到意外照射。③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与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剂量计遗忘在曝光室或控制区导致的误照、未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以及探伤工作量偏少等。④改进防护的有效措施有针对固定探伤房应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及标准设计,实际工作中注重防护门的屏蔽效果监测,现场探伤操作人员要综合利用距离和屏蔽防护,尽量减少外照射剂量。
【关键词】:X射线探伤机 探伤房 控制区 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 个人有效剂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4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2
- 2 工业 X 射线探伤工作原理及辐射危害12-19
- 2.1 工业 X 射线探伤工作原理12-14
- 2.1.1 X 射线的产生12
- 2.1.2 探伤机结构12-13
- 2.1.3 工业 X 射线探伤工作原理13-14
- 2.2 辐射危害14-19
- 2.2.1 辐射生物效应15-16
- 2.2.2 辐射损伤16-19
- 3 调查方案19-21
- 3.1 研究现状19
- 3.2 研究方案19-21
- 4 调查方法21-26
- 4.1 工业 X 射线探伤场所剂量分布检测21-22
- 4.1.1 适用范围21
- 4.1.2 引用文件21
- 4.1.3 检测仪器21
- 4.1.4 检测指标21
- 4.1.5 X 射线固定探伤房探伤21-22
- 4.1.6 X 射线现场探伤作业22
- 4.2 X 射线探伤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测量22-26
- 4.2.1 适用范围22
- 4.2.2 引用文件22-23
- 4.2.3 监测仪器23
- 4.2.4 监测方法23
- 4.2.5 评价方法23-24
- 4.2.6 监测记录24-26
- 5 调查结果26-36
- 5.1 X 射线固定探伤房辐射监测数据26-29
- 5.2 现场探伤监测29-30
- 5.3 个人剂量监测30-35
- 5.3.1 个人剂量仪年度监测次数30-31
- 5.3.2 个人年有效剂量值分布31-35
- 5.4 固定探伤房周围辐射剂量值与个人年有效剂量值之间关系35-36
- 6 讨论36-40
- 6.1 固定探伤房周围辐射剂量超常原因分析36
- 6.2 个人年有效剂量值异常原因分析36
- 6.3 探伤房周围辐射剂量与从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相关性分析36
- 6.4 现场探伤实际控制区、监督区边界与理论测算比较36-37
- 6.5 辐射防护37-40
- 6.5.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37-38
- 6.5.2 固定探伤房的防护38
- 6.5.3 现场探伤的防护38-40
- 7 结论和建议40-41
- 7.1 结论40
- 7.2 建议40-41
- 8 参考文献41-43
- 9 综述43-46
- 9.1 工业 X 射线探伤场所辐射场剂量分布43
- 9.2 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43-44
- 9.3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10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46-47
- 11 附录47-50
- 12 致谢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光;韩华峰;;我国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回顾与思考[J];辐射防护通讯;2009年04期
2 陈如雨;;射线的危害及防护[J];福建质量管理;2008年Z2期
3 张亮;;连云港市工业X射线探伤现状分析及安全管理建议[J];硅谷;2008年22期
4 李秀菊;刘丽艳;王靖;;阜新市工业X射线探伤辐射安全防护状况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6年01期
5 罗剑辉;李斌康;周海生;;便携式X射线源辐射角及辐射空间剂量分布检测[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4期
6 路鹤晴;沈耀芳;陈丽芳;沈金福;;上海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年05期
7 申冬妮;杨建云;肖炳坤;黄荣清;;褪黑素在辐射防护中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3年06期
8 刘志峰,栾耀君,栾瑞香;工业X射线探伤辐射防护剂量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1年03期
9 张竹青,周文英,王元林;现场探伤的放射卫生管理[J];中国辐射卫生;2004年03期
10 郭进瑞,魏伟奇,方国秋,金益和;福建省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监测情况[J];中国辐射卫生;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1086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08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