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甘油二酯安全性评价及在大鼠小肠上皮再酯化途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8 15:28
本文关键词:1,3-甘油二酯安全性评价及在大鼠小肠上皮再酯化途径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1 3-甘油二酯 食品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 代谢途径
【摘要】:目的对1,3-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 DG)的食品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评价,为1,3-DG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试验依据;通过分析1,3-DG和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G)在小肠腔和小肠上皮内含量的变化,研究1,3-DG在大鼠小肠上皮内代谢和再酯化的途径,探讨1,3-DG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机理。方法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分别进行如下一系列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观察1,3-DG对动物一般情况的影响;遗传毒性试验,包括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用于观察1,3-DG是否对试验动物遗传有不良影响;30天喂养试验,观察试验期间试验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增加、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以及病理组织改变等,分析在长期喂养中1,3-DG对大鼠的影响。1,3-DG在大鼠小肠上皮内代谢和再酯化的途径研究中,将试验动物分为健康对照组和高甘油三脂血症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用含1,3-DG和TG的饲料进行一段时间的喂养,取材前用1,3-DG或TG乳化液进行灌胃,在设定的时间点取材,分析大鼠小肠腔内和小肠上皮细胞内脂类含量的变化,研究1,3-DG在大鼠小肠上皮内再酯化的途径。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3-DG对雌雄小鼠经口LD50均大于15000mg/kg·bw,按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判断,属无毒级物质。2. Ames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加S9与不加S9时,1,3-DG对鼠伤寒沙门菌TA97、TA98、TA100、TA102四种试验菌株,在0.2,0.5,1.0,2.5,5.0mg/皿,5个剂量组中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组菌落数的两倍以上,且无剂量反应关系,证明在本试验条件下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且微核率在正常值范围内。阳性对照组的微核率与各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PCE/NCE均大于0.1,属于正常范围之内。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1,3-DG未使小鼠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发生改变。4.精子畸形试验结果显示,1,3-DG各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精子畸形率与各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1,3-DG在该剂量范围内不引起小鼠精子畸形率增高。5.30天喂养试验的结果也未发现对试验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学、脏体比及组织病理学有明显不良影响。6.小肠腔内DG组的1(3)-甘油一酯(monoglycerides,MG)的含量高于TG组,而2-MG的含量却低于TG组,两组间1,2(2,3)-DG的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在小肠腔内1,3-DG先酶解为1(3)-MG和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而TG在小肠腔内酶解为2-MG和FFA。7.在小肠上皮内,DG组的卜MG含量随时间先升高再降低,1,3-DG的含量也随之先升高再降低,而TG组中1,3-DG和1-MG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1-MG进入上皮后,在相关酶的作用下重新合成1,3-DG。TG组较1,3-DG组2-MG和1,2-DG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更加明显,说明在小肠上皮内,一部分2-MG可通过合成1,2-DG,进一步合成TG,而1(3)-MG却很少通过此途径合成TG。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30天喂养试验均未对试验动物产生损害,说明1,3-DG可作为毒理学安全的功能食品。1,3-DG在小肠腔及小肠上皮细胞代谢途径研究表明,TG在小肠腔首先分解为2-MG和FFA,随后2-MG和FFA被吸收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在小肠上皮细胞内2-MG和一分子FFA在相关合成酶的作用下先合成1,2(2,3)-DG,再进一步合成TG。1,3-DG在小肠腔首先被酶解为1(3)-MG和FFA,1(3)-MG和FFA被吸收进入在小肠上皮细胞后,在小肠上皮内1(3)-MG直接合成1,3-DG,然后再结合一分子FFA,合成为TG,而不是先合成1,2(2,3)-DG,再合成TG。说明1,3-DG与TG在小肠中的代谢途径不同,可能是其发挥健康有益效应的机理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151.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翟丹丹,张建法,蒋鹏举,刘秋兰;甘油二酯的制备、纯化及分析[J];河南化工;2004年05期
2 卢言菊;赵振东;徐俊明;;相转移催化法合成羧酸酯用催化剂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年06期
3 蔡丽丽;朱立蕃;刘润哲;;甘二酯的应用与制备研究进展[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2年01期
4 魏金霞,毕艳兰;甘二酯的制取与应用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年02期
5 孙亚辉;马传国;王伟;王化林;殷俊俊;裴梦雪;计晓曼;郑淑敏;;分子蒸馏分离提纯甘二酯中试工艺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5年03期
6 常兰,李玲,郑文杰;二月桂酸甘油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食品科技;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th;生物质甘油在农药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卫飞;酶法甘油解合成甘油二酯工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57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157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