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单增李斯特菌 致病菌 检测 生物传感器 ERIC-PCR 环介导技术 检测限
【摘要】: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致病菌,且由于其强大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单增李斯特菌可导致人畜共患病,严重阻碍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因此检测单增李斯特菌以预防其感染动物和人类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显得至关重要,人们渴望找到一种高效并准确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有效方法。如今,借助于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许多检测技术和方法已问世或处于探索之中。例如,传统检测技术被许多地方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采用,但耗时过久无法适应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被实验证明有效的快速检测技术耗时短,却面临着如高成本或低灵敏度等其他急需解决的缺点以便于推广应用。总的来看,许多新的检测技术与免疫学方法、生物传感器、PCR或其它先进技术有关,基于不同的原理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领域。文章整合近年来国内外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成果或调研,对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检测方法如传统培养检测法、生物传感器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PCR-RFLP法或ERIC-PCR等的作用机制、检测效果和优缺点等进行对比,让相关工作者对目前的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方法及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相关工作者更好的选择相应检测技术或对具潜在价值的某一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浙江省大学生新苗项目(No.2015R406063)
【分类号】:R155.3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可导致人、动物共发病的微生物,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和低温,是食品冷藏加工运输当中的一大难题,在日常食品如乳制品、冰淇淋、冷藏后未再次加热的肉类,蔬菜中很常见。免疫能力较差的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及年过40的成年人更易被该病原微生物感染,病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2期
2 熊国华;于莉;曹际娟;曹远银;王静;;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2期
3 侯敏;翟珏明;廖斌;文静波;;从袋装生鲜食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1期
4 薛超波;戴意飞;王萍亚;孙瑛;;舟山市6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监测[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5 李秀娟;徐保红;高伟利;李波;宋红梅;张仁伟;;单增李斯特菌鉴定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6 冯晓慧;王庆国;王仁欢;陈庆敏;苏亚东;朱瑞良;朱立贤;罗欣;;牛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热失活模型[J];微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7 ;4b型单增李斯特菌更易引发疾病[J];中国乳业;2011年04期
8 张春琳;张家国;;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9 张加林;杨林娴;;单增李斯特菌的食源性污染状况及检测方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8期
10 付瑞燕;周阳;祝长青;;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轶;周小明;邢达;;基于磁珠分离和超分支滚环扩增的单增李斯特菌电化学发光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慧燕;;单增李斯特菌室间比对活动实验室结果评价[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5 陈健舜;方维焕;;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力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郑华英;江元山;吕均;熊燕;龙一兵;曾莹春;;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多重PCR鉴定分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邓小玲;杨杏芬;赖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谭海玲;;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与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8 斯国静;俞骅;刘涛;胡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现状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张笑言;彭媛;白家磊;刘原媛;宁保安;高志贤;;基于3-巯基丙酸修饰金电极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张启华邋姜文辉;烟台首次从进口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3 记者 胡其峰;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出问题,质检交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夏文俊;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吕壮;日本输华食品频现安全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高亚兰;小心:进口日本食品频现质量问题[N];国际商报;2006年
8 记者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问题[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长城;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郗远;植物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肠的品质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9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申进玲;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分型及毒力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晓慧;单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流行特点及其热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万松华;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阳;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9 王艳;模拟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单增李斯特菌多位点序列分型[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10 梁启平;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与风险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09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20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