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6-09-30 22:34

  本文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发布日期: 2013-09-04 发布:  

  2013年3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33期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方法:采用专家访谈法、专题讨论法、用人单位研讨会、学生质量调查等方法。结果:本研究按照“病因、效应、疾病监控”的实验室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按照“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现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所需要的组织管理能力、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实验室动手能力。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能力为实验室实践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30-02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性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毕业生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研究充分利用我院的办学资源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对各学科开设的实验课程重新整合,打破学科界限,统筹安排,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的实施除保证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外,还可使学生在现场调查研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使我校预防医学毕业生整体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本研究以国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教育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预防医学人才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2.研究方法。专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组成员、教研室主任等)访谈(共45人次)、相关学科教学负责人和部分任课教师专题讨论(共50人次)、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校内外专家40人次)、本专业高年级学生调查和毕业生调查(131人)。
  二、结果
  1.预防医学实验室实践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研究明确提出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预防医学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实验室实践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因此,将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病因、效应、疾病监控”构筑预防医学专业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起相应的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教学群,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提供更多的机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室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按照“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通过“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适时开展专业实习”的实践训练,构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践工作中所需要的组织管理能力、观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动手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实验室动手能力。我们将其归纳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基本实践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主体,综合实践能力是目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培养过程的最高层次。为此,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早期接触专业。结合本专业新生入学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包括预防医学在保障公众健康、国家安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实力、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毕业后工作去向等,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够安心本专业的学习。至第二学期,请我院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针对性地给新生介绍学习上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新生热爱预防医学专业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②早期开展专业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制定本科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建立起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厂矿等基层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来,仅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开展大型卫生知识宣传或讲座就达20余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首先,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社会实践主要内容为:钉螺的生活习性及分布情况调查;农贸集市上猪肉中的绦虫检查;疫区人员粪便中血吸虫卵调查等。其次,临床医学学习阶段,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为:①全体学生参加为期两周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运作情况,了解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现状等;②组织学生参加“送健康”卫生宣教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社区、社会福利院,参加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的“三下乡”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民众,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后,预防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以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或参与教师的课题调查及流行病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和相关的实验检测工作等,使学生对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概况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与现场调查实践的学生85%以上都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自己专业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充分认识到所从事的疾病防制、卫生监督等工作对保障民众健康的重要意义。自2001年以来,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达2000余人次,其中5%的同学被评为大学或医学院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调查论文2000余份,其中约3%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论文获学校二、三等奖。
  3.早期开展科研训练。依托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开展全程科研训练,第一学年进行科研启蒙教育,从第二学年起组织科技创新小组,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尽早接受科研氛围的熏陶和技能训练。其形式包括个人申请小型科研课题立项、参加教师课题组等,其中60%以上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现场调查研究。在第八学期(临床实习)末,将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提前落实到指导教师和学生。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完成课题设计、研究方法培训、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等,至第十学期的5月底完成全部毕业论文。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现场调查能力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CDC实习基地和社区实习基地两个方面,以全面加强学生现场工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本专业现有实习基地20多个(包括5个社区实习基地)。各实习基地按照当地的工作实际,安排现场实践教学如艾滋病疫情监测、食物中毒、登革热流行情况、室内空气污染、居民健康状况等调查。每年定期召开实习基地教学总结和经验交流会,适时聘任兼职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内容和安排、带教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实习效果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4周调整为6周。为加强现场实习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生产实习纪律的规定》,并严格执行。90%以上的同学对当地的实习效果较为满意。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27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6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