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硅致人永生化表皮细胞膜蛋白质组的影响
本文选题:纳米二氧化硅 切入点:人永生化表皮细胞 出处:《卫生研究》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15 nm二氧化硅致体外培养的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膜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方法分别以2.5、5.0和10.0 mg/L的15nm二氧化硅溶液处理HaCaT细胞24 h,以dd H2O为溶剂对照。应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运用亚细胞蛋白质组提取试剂盒对10.0 mg/L的15 nm二氧化硅溶液处理24 h的HaCaT细胞和正常对照组细胞进行膜蛋白提取,采用差异荧光双向凝胶电泳(2D-DIGE)分析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MALDI-TOF/TOF)质谱鉴定。对差异蛋白质进行GO(gene oncology)功能聚类及跨膜结构域预测分析,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增殖实验显示,15 nm二氧化硅可以引起HaCaT细胞整体增殖水平下降,呈剂量依赖关系;与正常细胞相比,HaCaT细胞经15 nm二氧化硅以2.5、5.0和10.0 mg/L处理24 h后,活力水平分别为(91.3%±6.1%)、(81.7%±7.0%)和(74.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谱鉴定了1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个差异蛋白具有1个以上的跨膜结构域,GO功能聚类表明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结合活性和结构分子活性。Western blot免疫印迹结果表明G蛋白偶联受体179和L-肌动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15 nm二氧化硅能够引起HaCaT细胞增殖水平降低,并且导致膜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rotein expression in cultured human immortalized epidermal cells induced by 15nm silica by proteomics. Methods HaCaT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2.5 mg/L and 10.0 mg/L of 15nm silica solution for 24 h and then treated with dd for 24 h. H _ 2O was used as solvent control. CCK-8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cell proliferation. Membrane protein was extracted from HaCaT cells treated with 10.0 mg/L 15 nm silica solution for 24 h and normal control cells. Differential fluorescence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DIGE) analysis and MALDI-TOF / TOF mass spectrometry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ial proteins. The differential proteins were clustered by GO(gene oncology and predicted by transmembrane domain. Western blot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ifferential protein expression. Results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showed that 15 nm silica could induce the overall proliferation of HaCaT cells to decreas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mpared with normal cells, the activity levels of HaCaT cells were 91.3% 卤6.1% 卤7.0% and 74.0% 卤2.6% respectively after treated with 15nm silica for 24 h. Ten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mass spectrometry. Seven of the differential proteins have more than one transmembrane domain go functional cluster. These differential proteins are mainly involved in binding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molecular activity. Western blot Western blot results show that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179 and L- actin. Conclusion 15 nm silica can reduce the proliferation of HaCaT cells. It also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membran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药学院;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102094)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No.20132016;No.A2014659)
【分类号】:R1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瑞波;杨新燕;韩华锋;解纯刚;孔祥东;;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基因载体转染效率及靶向性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年09期
2 杨艳艳;金明华;李艳博;李阳;王佳慧;郑彤;王思惠;迟翔宇;张宇佳;孙志伟;;纳米SiO_2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2期
3 杨加鹏;黄云超;李光剑;叶联华;赵光强;雷玉洁;陈小波;曹宇;田林玮;;宣威地区所产烟煤燃烧产出可吸入细颗粒物与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15年07期
4 申世刚;刘慧玲;王文颖;谷广其;周国强;;CeO_2纳米颗粒对A549细胞的保护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汪小田;仇雁翎;朱志良;;纳米TiO_2材料对人类健康的环境风险分析[J];化学通报;2009年06期
6 张浩;黄新杰;刘秀玉;朱庆明;刘影;林晓飞;;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及其评价体系[J];过程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7 吴婕;徐晶;李云杰;谢红军;;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成骨细胞毒性研究[J];口腔医学;2013年12期
8 付艳云;梁戈玉;;环境颗粒物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9 李阳;牛军峰;张驰;王正早;郑梦源;商恩香;;水中金属纳米颗粒对细菌的光致毒性机理[J];化学进展;2014年Z1期
10 郭玉婷;刘明学;董发勤;;纳米二氧化硅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龚春梅;杨淋清;陶功华;刘庆成;刘建军;庄志雄;;短期暴露于纳米SiO_2对HaCaT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13年第2期[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贤继;纳米水稳型C_60对大型n炑羌毙陨扯拘约坝胫亟鹗粜拘匝芯縖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吴源;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邱志刚;纳米材料促进质粒介导的细菌耐药基因接合转移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4 胡佶;水体中的As(Ⅴ)、Pb(Ⅱ)在纳米颗粒物存在下对网纹n灒–eriodaphnia dubia)的毒性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王壮;四种人工纳米颗粒物在水相中的转化行为及生态毒理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鲍祺;硫酸盐还原菌腐蚀机理及复合杀菌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刘焕亮;典型纳米材料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8 张松;CD105靶向金磁纳米粒的合成及其对乳腺癌血管生成的MRI和CT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9 张小宁;2,4-二氯酚诱导HL7702和MEFs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付玲;绿藻毒性数据评价及纳米TiO_2对近头状伪蹄形藻的生态毒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的致毒效应及在鲤鱼体内的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丁树娟;三种纳米与常规尺度材料对体外小鼠胚胎生长发育影响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李晓林;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吴东艳;安徽沿江两个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克氏原螯虾遗传毒性的季节变化[D];安徽大学;2011年
5 林正志;氧化镍纳米颗粒对小球藻的生物学效应及生物修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张汝嘉;纳米银对硝化细菌以及SBR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的抑制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唐凯;利用核分析技术研究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引起的肺组织形态学损伤效应[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燕;富勒烯(C_(60))对核酸分子的损伤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赵放;纳米银对好氧硝化颗粒污泥储存后性能恢复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顾丽军;长江口滨岸及近海水体中胶体的分布与理化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宇亮;白春礼;;纳米安全性: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J];世界科学技术;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凤琴;朱家壁;葛亮;;纳米二氧化硅稳定乳剂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年03期
2 崔媛;李艳辉;段潜;;多孔纳米二氧化硅球的制备及其对胰岛素的担载和释放行为[J];硅酸盐学报;2013年02期
3 王磊石;于文芳;;微米与纳米二氧化硅对肺组织影响光镜下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5期
4 郭玉婷;刘明学;董发勤;;纳米二氧化硅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年05期
5 崔冠群;杜忠君;高静;侯松萍;;气管滴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肺炎症反应及脏器中硅浓度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年10期
6 赵光强;黄云超;李光剑;李森;周永春;雷玉洁;陈小波;杨凯云;陈颖;杨X;;纳米二氧化硅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亚细胞分布和遗传毒性[J];中国肺癌杂志;2013年03期
7 张兵;杨细飞;王晓梅;刘建军;何浩伟;龚春梅;蒋英芝;郑波;庄志雄;;纳米二氧化硅对HaCaT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表达及活力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7期
8 王素华;白钢;吴玲;周少磊;;纳米二氧化硅粉尘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9 李光剑;黄云超;刘拥军;郭律;周永春;杨X;陈颖;赵光强;雷玉洁;;C1烟煤中自然产出的纳米二氧化硅对BEAS-2B细胞的体外毒性[J];中国肺癌杂志;2012年10期
10 李虎;赵光强;黄云超;;纳米二氧化硅与肺癌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刘峡;孙少学;秦晓蓉;;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闻新;方建勇;韩立晶;冉祥海;庄宇刚;董丽松;;聚乳酸/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吴春蕾;杨本意;刘莉;康旭;;纳米二氧化硅绝热材料研究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晓英;蔡旭;徐白;洪若瑜;李洪钟;;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殷海蓉;秦晓蓉;黄晶;;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清海;翟玉春;印万忠;;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7 蔡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显微结构分析[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学梅;秦长喜;魏杰;;喷墨打印纸用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研究[A];'2007(第十四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昕;孙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心血管系统毒性的体内研究[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传常;任艳萍;唐爱东;杨艳;;不同干燥方法对纳米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我省首个纳米二氧化硅项目开始建设[N];山西日报;2000年
2 顾云平 周卫红;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有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伍维;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冯海波;奇迹:用“稻壳灰”筑高楼[N];广东科技报;2006年
5 ;纳米二氧化硅气相燃烧制备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记者 李陈续;织一张“大网”收集浮油[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中国包装总公司供稿;“智能型缓释杀菌水果保鲜包装膜制备与应用技术”及“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乙(丙)烯软包装材料制备技术”[N];中国包装报;2010年
8 徐少亚;执着耕耘 创新超越[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吉林:稻壳提取纳米二氧化硅[N];经济参考报;2006年
10 记者雷克鸿;北京印刷学院两种食品包材新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食品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游波;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乳液及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郑净植;聚丙烯/微、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分散与性能[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侯雪艳;制革用含酶助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阳;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细胞多核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常雪灵;有机凝胶模板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形成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国栋;丙烯酸酯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袁俊杰;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贾鑫;新型功能化聚乙烯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杜忠君;气管滴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心血管毒性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莉;用硅溶胶制备纳米二氧化硅[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红杰;聚乳酸/纳米二氧化硅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3 叶雨佐;纳米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戴建华;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复合聚合物乳液的合成[D];天津大学;2005年
5 贾中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6 张欣萌;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改性[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7 汤皓元;预混合氢氧焰燃烧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高原;纳米二氧化硅的疏水改性及其在苯丙乳液和渗透汽化膜制备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延洁;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面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郑玉玲;纳米二氧化硅对小鼠胚胎生殖系统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7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60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