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关联的随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1 05:06

  本文选题:人体质量指数 切入点:体重增长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病因关联。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安徽出生队列中的马鞍山出生队列,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在马鞍山市四所市级医疗机构中接受围生保健的孕妇中招募研究对象,纳入队列的孕妇共计5 084名,随访到的单胎活产儿为4 669名,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完成了第七次队列的随访,并且随访到共计3 803名学龄前儿童,随访率达到81.5%。排除体检资料信息不完整、病理性或继发性肥胖者,最终纳入本次分析的儿童共计3 797人。孕妇的基本信息依据《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分别在孕早、中、晚期,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龄、户籍、经济收入情况、受教育水平、职业和婚姻状况等),生活行为习惯,不良孕产史,既往疾病史等。孕妇孕期体检的信息(如身高、体重、血压等)由调查人员从孕期保健手册摘录,孕妇的孕前体重数据由孕妇自己报告填写。通过主要带养人填写《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收集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其中儿童身高、体重由专业的妇幼保健人员测量。孕妇孕期增重的判定标准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IOM)2009年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推荐指南。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判定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生长发育标准:相应性别及月龄儿童的BMI超过推荐的BMI第85百分位数界定为为超重,超过第95百分位数界定为肥胖(排除病理性和继发性肥胖者)。使用χ2检验对影响超重肥胖各个因素的分布差异进行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的3 797名孕妇中,孕前低体重者占22.6%(858名)、正常体重者是70.3%(2 671名)、超重者为6.2%(234名)和肥胖者0.9%(34名),获得孕期增重数据的3 563名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者为12.4%(443名),适宜者占25.9%(922名),过度者是61.7%(2 198名)。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者占1.6%(60名),巨大儿占11.3%(430名);小于胎龄儿占8.3%(310名),大于胎龄儿23.3%(864名);学龄前儿童超重的检出率为11.5%(437名),肥胖的检出率10.8%(411名)。孕前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以孕前BMI正常组作为参照,孕前超重/肥胖显著增加分娩巨大儿的风险(OR=2.60,95%CI:1.86~3.63),孕前BMI过低是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56,95%CI:1.19~2.05),孕前超重/肥胖组显著增加分娩大于胎龄儿的风险(OR=2.45,95%CI:1.84~3.27)。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联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以孕期增重适宜组作为参照,孕期增重过度是显著增加分娩巨大儿危险因素(OR=2.21,95%CI:1.65~2.99),孕期增重过度是分娩大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OR=1.58,95%CI:1.29~1.93)。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儿童超重肥胖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关联。在调整混杂因素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1.92,95%CI:1.43~2.57),孕期增重过度显著增加了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OR=1.47,95%CI:1.18~1.83),并且关注到以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适宜组作为参照组,结果分析发现孕前超重肥胖并且孕期增重过度的孕妇显著增加了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OR=2.79,95%CI:1.87~4.16)。结论不适宜的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导致了不良出生体重和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孕前较高的BMI和过度的孕期增重是胎儿体重过快增长以及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育龄期妇女要做好孕前体重的调整工作,围生医生需要加强孕妇营养摄入的管理和高危孕妇体重增加的监测及指导工作,促使孕期孕妇合理的体重增长以降低不良出生体重和生命早期不利健康结果的发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忆菲;李平;;铁辘轳把社区居民超重肥胖与疾病关系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10期

2 闫敏;陈勇;关志峰;杨荣;;696例西藏干部超重肥胖患病率及其分布[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年01期

3 马冠生;栾德春;刘爱玲;李艳平;崔朝辉;胡小琪;;中国成年职业人群身体活动水平与超重肥胖的关系[J];营养学报;2007年05期

4 吴秀琴;周晓东;葛林伟;杨阳;陈海春;张建华;王海飞;徐建清;姜玉屏;张立;;福建省三城市超重肥胖人群的分布特征[J];体育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张俊黎;李素云;;山东省成年人超重肥胖分布特征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8年02期

6 陈芬兰;张中峰;叶萍华;;高强度登山对超重肥胖人群的心电影响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3期

7 杨虹;苏莉;黄颖;韦元元;黄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体质指数及超重肥胖相关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陈玉霞;麦锦城;吴汉荣;;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智力和体能素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5期

9 李伟;杨漾;庄洁;陈佩杰;;上海市部分11~18岁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10 邵永强;王建;钱合笑;张娜;陈yN;;温州市35岁以上居民超重肥胖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疾病监测;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晓燕;;健康管理在社区超重肥胖人群中的应用研究[A];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魏文凭;张融;;足月母乳喂养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关系的性别差异[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尚晓瑞;许智毅;马军;;江西省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群体特征和动态发展趋势[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静;江国虹;常改;杨溢;霍飞;;天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状况的调查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居民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论文集[C];2005年

5 孙国哲;李阳;周兴虎;郭潇繁;李媛;焦云娣;孙英贤;;超重肥胖对儿童体表心电图时间参数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6 黄荔萍;;超重肥胖与血压、血脂、血糖的关系探讨[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娇;张如意;宋青青;陈容平;杨锐;蔡德鸿;;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肝功能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王新利;孙江平;叶广俊;;超重肥胖儿童空腹胰岛素水平与高血压病家族史的关系[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01年第2期[C];2001年

9 徐姝迪;丁红;乔莎;;新疆医科大学维族、汉族大学生超重肥胖危险因素的分析[A];营养与慢性病——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伟;庄洁;陈佩杰;;上海市部分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宋美娅;超重肥胖易导致慢性病[N];中国妇女报;2013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黄志阳;超重肥胖率北京超全国平均值[N];北京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焱;龙江半数成年人超重肥胖[N];哈尔滨日报;2013年

4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马冠生;遏制青少年肥胖,从食品饮料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李莉;调查显示:青少年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张忠霞 姜岩;肥胖 人类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郑灵巧;少儿慢病数据警示家长[N];健康报;2006年

8 张金英;超重肥胖可能导致失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记者 李颖;警号:超重肥胖儿童大幅度上升[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欧阳一非;预防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的适宜身体活动量和闲暇静坐时间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2 平晓川;肌肉生长抑素基因多态性与脂代谢状态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3 姜勇;我国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变化趋势及健康危害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婷;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关联的随访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2 詹芳芳;PRDM16基因多态性及启动子甲基化与超重肥胖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5年

3 张倩;超重肥胖对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及理化指标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张强;中国成年居民味精消费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5 胡菡琼;杭州市余杭区中学生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D];复旦大学;2013年

6 董静;不同年龄段超重肥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7 张誉文;超重肥胖人群健康教育和有氧运动的综合干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8 曾静;四川省泸州市40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3年

9 杨鞭;父母因素对于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陆文姬;上海市初中学生超重胖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2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642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