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
本文选题:海产品 切入点:副溶血性弧菌 出处:《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沙门菌Ompc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设计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利用该体系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可得到特异性扩增,而共存于海产品中的其他细菌均未见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对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72、40、80 cfu/ml。对舟山采集的150份样品进行检测,检出32份副溶血性弧菌、11份沙门菌、5份单增李斯特菌,与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 Man探针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灵敏、简单快速地实现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ultiplex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almonella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marine products. Ompc gene of Salmonella monocytogenes and hly gene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were designed with primers and Taq Man probes to establish a multiplex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system to study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 Results specific amplifica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almonella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was obtained, but no expansion curve was found in other bacteria coexisting in seafood. The minimum detection limit for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almonella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was 724080cfur / ml, respectively. 150 samples collected from Zhoushan were detected, and 32 strain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11 samples of Salmonella, 5 strain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 the multiplex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based on Taq Man probe can be used to detect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marine products.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作者单位】: 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海洋学院;
【基金】:浙江省分析测试科技计划项目(2014C38108)
【分类号】:R15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仲敏;郑鸣;王永芬;;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实时定量PCR检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年05期
2 金周浩;宋达峰;顾青;;一种快速鉴定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J];食品科学;2008年03期
3 郭宏华;刘娟;刘百歌;张晓静;晁阳;何成彦;张学英;;重组溶血素蛋白用于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5期
4 田霞;李远钊;张培正;朱英莲;;即食菜卷和肉汤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及控制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10期
5 郭桂萍;葛红梅;王匀;张文国;倪鹏;;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年03期
6 乌日娜;刘翔;郭邦成;闫立群;张玉平;;银川市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8期
7 陆海霞;黄小鸣;朱军莉;;超高压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的损伤和致死机理[J];微生物学报;2014年07期
8 华晓芳;黄雪松;;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新技术[J];食品科技;2007年06期
9 路彦霞;孟兆祥;马晓燕;王羽;张先舟;张伟;;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奶粉中的单增李斯特菌[J];现代食品科技;2012年06期
10 李永新;黎源倩;何玲;渠凌丽;;食品中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多重PCR-芯片电泳快速检测[J];分析试验室;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狄慧玲;姜晓冰;石磊;;速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CRISPR位点分型及PFGE分型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申进玲;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分型及毒力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3 黄韵;冷鲜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活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程超男;用于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周阳;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路彦霞;茎环型引物—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奶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田霞;出口菜卷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分析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靳晓燕;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分布及其内化素基因亚型分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刘燕艳;免疫磁珠—实时荧光PCR联用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46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64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