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特征与食源性疾病间相关性研究
本文选题:食品处理风险行为特征 切入点:食源性疾病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8期
【摘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界定了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并基于10省(区)2 163户家庭的横断面抽样调查数据,以实践理论为指导,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实证测度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特征。以食源性腹泻为研究病例,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特征与食源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确定家庭食品处理的关键风险行为特征与人群特征。结果表明,对应于食品处理安全行为,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特征主要为食品运输、食品冷藏与剩菜处理不当,厨房清洁用品交叉污染,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清洁卫生风险,烹调不彻底等七种类型,且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与剩菜处理不当是引发家庭食源性腹泻的最主要风险行为特征,尤其是男性、已婚、年龄较大、家庭人口数较少、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稳定度较低、以及个人和家庭年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人群。家庭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最后一道防线,政府应致力于与消费者进行风险沟通,提升消费者的责任认知,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善风险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处理习惯,实施抗击食源性疾病战略。
[Abstract]:Referring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defines the family food handling risk behavior, and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sample survey data of 2,163 families in 10 provinces (district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practice.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risk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food proc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ood handling risk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foodborne diseases was analyzed by using an ordered multi-classification Logit regression model, and the key risk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food processing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afe behavior of food handling, the main risk behaviors of family food handling are food transportation, improper food refrigeration and leftover treatment, cross-contamination of kitchen cleaning materials, cross-contamination of raw food, and risk of cleaning and hygiene. Seven types, such as incomplete cooking, cross-contamination of raw food and improper handling of leftovers, were the main risk behaviors that caused family foodborne diarrhea, especially among men, married, older, and with a small family population. Families with lower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job stability, and lower income levels for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Families are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food-borne disease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commit themselves to communicating risks with consumers. Improve consumer's responsibility cognition, adop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family food handling habits of risk consumers,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fighting foodborne diseases.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江南大学商学院;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批准号:14ZDA069) 江苏省社科基地规划项目“江苏‘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与中老年生命质量改善研究”(批准号:15JD00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可追溯食品消费政策的实验评估研究:猪肉的案例”(批准号:2016M6017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家庭环境下的消费者对食源性疾病的感知和操作行为干预研究”(批准号:71603104)
【分类号】:R15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丽;汤晋;王林森;巩顺龙;;家庭食品安全行为高风险群体辨识研究[J];消费经济;2014年02期
2 巩顺龙;白丽;陈磊;程瑞雪;;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实证研究——基于15个省市居民家庭的肉类处理行为调查[J];消费经济;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陆姣;王晓莉;吴林海;山丽杰;;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特征与食源性疾病间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8期
2 陆姣;王晓莉;吴林海;;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防控的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年02期
3 白丽;汤晋;王林森;巩顺龙;;家庭食品安全行为高风险群体辨识研究[J];消费经济;201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巩顺龙;白丽;陈磊;程瑞雪;;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实证研究——基于15个省市居民家庭的肉类处理行为调查[J];消费经济;2011年03期
2 杨印生;娄少华;张孝义;白丽;;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影响因素的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年02期
3 刘秀梅;陈艳;郭云昌;王竹天;;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年06期
4 李小芳,王晓玲;我国家庭食物中毒问题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5 张明宏,方晓军,顾保国;我国农村居民主要食品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惠敏;食品安全性和食源性疾病[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年04期
2 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4期
3 罗茂凰;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3期
4 敖志雄,林晶,金乐君,洪荣涛;一起由织纹螺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5 蒋月荣;营养上警惕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安;2004年06期
6 王国红;抓好家宴业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J];江苏卫生保健;2004年01期
7 罗建忠;新疆三种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概况[J];地方病通报;2004年02期
8 杨建秀;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J];热带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9 屠宇平;美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J];疾病监测;2004年08期
10 于辉,孔令达,李雪;食源性疾病与人类健康[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廖兴广;;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进展[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3 焦新安;;食源性疾病:兽医公共卫生的新挑战[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雄;;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6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应雄;叶庆临;杨得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黄裕庚;林玲;;食品安全与控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10 李泰然;;从2001年我国食物中毒发生报告看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薇 魏公铭;食源性疾病——全球食品安全头号杀手[N];中国食品报;2012年
2 记者 张昊;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郭敏;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王乐;公众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食源性疾病高发[N];中国医药报;2013年
5 吴永宁;吹响警惕“食源性疾病”的号角[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王君平;密切关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7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9 新华;食源性疾病正不断增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10 吴一福;食源性疾病——健康的最大威胁[N];西安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咏梅;食源性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及成都市食源性疾病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谷传玲;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4 付竹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许皓;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75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67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