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家庭教养方式对18月龄儿童发育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31 08:25

  本文选题:教养方式 切入点:量表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利用儿童心理行为科学的理论结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编制适用于中国1~3岁儿童的简易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心理测量学评价。方法依据关注与接纳、温暖与互动、户外与社交、忽视与限制等4个维度,编制了由25个项目组成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对1岁±7d、1.5岁±7d、2岁±7d、2.5岁±7d、3岁±7d 5个年龄组幼儿家长进行判断抽样调查,最终选取1 061名儿童。之后随机抽取1 061名中50名家长于1~2周后进行重复测量。结合两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的项目进行筛选,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半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问卷的信度,采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比较不同父母文化程度的各维度得分和总分,评价问卷的区分效度,采用极大正交旋转法对问卷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后对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分析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该问卷经过敏感性分析、代表性分析、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反应度分析5种项目筛选方法,最终确定了由20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经因子分析,得出4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关注与接纳、温暖与互动、户外与社交、忽视与限制,与原设计一致,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5.05%。总项目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7,4个维度项目的Cronbachα系数在0.604~0.840之间;总问卷分半系数为0.803;50份重测问卷的4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643~0.810之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关注与接纳、温暖与互动、户外与社交3个维度的得分以及总分在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高中、大专、本科以上)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RFI)、比较拟合指数(CFI)、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为分别为:0.916、0.892、0.884、0.865、0.902、0.065。结论编制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的同质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均较理想,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该问卷命名为《简易幼儿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为1~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评估提供简单、有效的工具。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18月龄儿童发育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简易幼儿家庭教养方式量表》(BTPSQ)和年龄发育进程问卷中文版(ASQ-3)对来自马鞍山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的2 822名18月龄儿童进行调查,由儿童父母填写BTPSQ以及ASQ-3。以BTPSQ调查18月龄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ASQ-3调查18月龄儿童的发育行为。运用χ2检验对家庭教养方式评分高、中、低组与儿童发育行为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教养方式评分的中间组为参照,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18月龄儿童发育行为的影响。结果2822名18月龄儿童中,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个人-社会5个能区发育低下检出率分别为2.1%、3.3%、3.6%、3.4%、3.7%。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育行为的χ2检验发现关注与接纳、温暖与互动、户外与社交、忽视与限制4种教养方式分为高、中、低组后与儿童发育行为有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各维度的最高组相比,低关注与接纳(OR=3.28,95%CI:1.60~6.71)、低温暖互动(OR=10.62,95%CI:3.68~30.60)、低户外与社交(OR=7.82,95%CI:2.97~20.63)是儿童沟通低下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低户外与社交(OR=2.52,95%CI:1.29~4.93)是儿童粗大动作低下的危险因素,P0.01;低关注与接纳(OR=2.59,95%CI:1.40~4.78)、低温暖与互动(OR=2.52,95%CI:1.42~4.47)、低户外与社交(OR=3.61,95%CI:1.96~6.66)是儿童精细动作低下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低忽视与限制是儿童精细动作低下的保护因素(OR=0.52,95%CI:0.30~0.92),P0.05;低关注与接纳(OR=3.59,95%CI:1.99~6.46)、低温暖与互动(OR=2.23,95%CI:1.74~6.00)、低户外与社交(OR=3.04,95%CI:1.69~5.47)是儿童问题解决低下的危险因素,P值均0.001,低忽视与限制(OR=0.48,95%CI:0.27~0.86)是儿童解决问题低下的保护因素,P0.05;中等程度的关注与接纳(OR=1.70,95%CI:1.03~2.81)、低温暖互动(OR=2.88,95%CI:1.57~5.26),低户外与社交(OR=2.22,95%CI:1.21~4.06)是儿童个人-社会低下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教养方式对18月龄儿童发育行为有显著影响,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发育行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亦慧;周建立;;深圳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2期

2 金明琦;刘新民;;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的编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胡静敏;李小白;;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1期

4 张婷;刘新民;王卫纲;;女性吸毒人群与正常人群家庭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6 高淑会;;中专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相关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年13期

7 程灶火;奚晓岚;陈媛媛;赵利云;易媛;;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8 张婷;刘新民;程灶火;王雪琴;陈梅芳;祝永宏;;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信效度再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9 杜思怡;刘X;陈卓;陈芳;高涵;张黎黎;张林;;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在社区初中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19期

10 梁瑞琼;鲁丹凤;;某校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良性竞争态度的相关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晋蜀;严峥;李昆;郭涛;郭鹏;刘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概况及对青少年网瘾行为的影响[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韩斌;张文新;陈光辉;李春;;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儿童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小华;;浅谈品行障碍患者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张劲梅;张庆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陈;张心玮;;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友谊对流动儿童外显和内隐群际态度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杨晓莉;赵永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归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斌;程婕婷;;功能性躯体症状的母系代际传递性: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舒蕊;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教养方式[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泗阳县三庄初级中学 葛以升;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N];江苏法制报;2008年

3 李文;心理幼稚是怎样形成的[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王 林;孩子为什么“长不大”[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 唐利荣;父母是幸福领路人[N];健康时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霞;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党羚尹;农村小班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入园适应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毛静;“独二代”家庭教养方式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清杰;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以自我意识为中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荣丽;农村家庭教养方式代际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思悦;高中生心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张媛;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Z谌,

本文编号:1689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689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0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