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区居民食源性疾病知信行调查
本文选题:食源性疾病 + 知识 ; 参考:《中国健康教育》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居民食源性疾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5个区抽取社区居民,对其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态度以及家庭食品加工制作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8521人,食源性疾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1.73%,女性知晓率高于男性,为74.74%;26~45岁人群知识知晓率最高,为79.99%;城市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知识的掌握高于农村居民,为79.36%;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知识知晓率有上升的趋势,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知识知晓率为82.81%;教师和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识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2.35%和83.09%;每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知识知晓率较低,为71.87%。87.00%居民愿意了解食源性疾病知识;居民在家庭食品储存、制作等环节正确行为持有率为44.67%。结论社区居民的食源性疾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而正确行为持有率低,在今后食源性疾病的宣教中应注意更多联系实际生活,侧重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实际技能,从而有效预防与控制家庭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community residents in Beijing,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Methods 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community residents from 5 districts and investigate their knowledge attitude and family food processing behavior.Results the total awareness rate of foodborne diseases was 81.73, the rate of fe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the highest was 74.74 / 2645 (79.99), the knowledg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urban resi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rural areas.With the increase of education level, the rate of knowledge awareness increased, and the rate of knowledge awareness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above was 82.81.The rate of knowledge of foodborne diseases among teachers and medical workers was higher.82.35% and 83.09%,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family knowledge awareness was lower when the monthly income was less than 5000 yuan, which was 71.87.87.00% of the residents were willing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foodborne diseases, and the holding rate of correct behavior in household food storage and production was 44.67%.Conclusion the knowledg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s higher and the correct behavior is low among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life and focus on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preventing foodborne diseases in the educ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s.So a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the family.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15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4期
2 罗茂凰;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3期
3 敖志雄,林晶,金乐君,洪荣涛;一起由织纹螺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4 蒋月荣;营养上警惕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安;2004年06期
5 王国红;抓好家宴业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J];江苏卫生保健;2004年01期
6 罗建忠;新疆三种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概况[J];地方病通报;2004年02期
7 杨建秀;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J];热带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8 屠宇平;美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J];疾病监测;2004年08期
9 于辉,孔令达,李雪;食源性疾病与人类健康[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11期
10 戴月,袁宝君;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模式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廖兴广;;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进展[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3 焦新安;;食源性疾病:兽医公共卫生的新挑战[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雄;;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6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应雄;叶庆临;杨得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黄裕庚;林玲;;食品安全与控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10 苗雪;程飞;;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薇 魏公铭;食源性疾病——全球食品安全头号杀手[N];中国食品报;2012年
2 记者 张昊;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郭敏;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王乐;公众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食源性疾病高发[N];中国医药报;2013年
5 吴永宁;吹响警惕“食源性疾病”的号角[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王君平;密切关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7 宫吴建;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N];自贡日报;2008年
8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10 新华;食源性疾病正不断增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咏梅;食源性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及成都市食源性疾病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谷传玲;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4 付竹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许皓;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33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73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