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竹茹多糖预防小鼠膳食诱导型肥胖及调节其肠道菌群的功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1 19:28

  本文选题:竹茹多糖 + 膳食诱导型肥胖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肥胖,作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正在全球流行。近年来,肥胖被证明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有假说认为,肠道微生态紊乱引起的全身低度慢性炎症可触发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多糖作为膳食中含量丰富、结构复杂的成分之一,不能为人体直接消化吸收,而是进入大肠被肠道共生菌所分解利用并为其提供能量。因此,多糖对于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保护肠道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常被称作"益生元"。目前,已有报道显示某些特定来源或结构的多糖通过菌群相关机制控制了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以源自竹子的一类半纤维素多糖——竹茹多糖(BSP)为对象,探究其预防小鼠膳食诱导型肥胖(DIO)及伴随的全身慢性炎症和调节肠道菌群的功效。(1)采用高低两个剂量的竹茹多糖(BSP200和BSP400)试样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即HFD小鼠)进行膳食干预,观察小鼠体态变化情况,并测定8周后的肥胖相关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的BSP均可显著(p0.05)降低HFD小鼠的体重,且高剂量显著(p0.05)降低了附睾周围的脂肪含量及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但没有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同时也未对小鼠的摄食量产生影响。此外,BSP有效改善了 HFD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考察了 BSP对HFD小鼠体内慢性炎症的抑制效果,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BSP对结肠上皮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膳食补充BSP可降低HFD小鼠脂肪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量及血清中炎症的可能触发因子——脂多糖(LPS)的含量,高剂量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BSP明显抑制了因高脂膳食对结肠内皮细胞的绒毛、结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及胞内线粒体等结构的损伤。(3)采用Illumina M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试验8周后的小鼠肠道菌进行16SrDNA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SP的膳食干预不仅提高了 HFD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增加了 HFD小鼠与普通饲料(NC)组小鼠肠道微生物之间操作分类单元(OTU)组成的相似性,并且逆转了高脂饲料引起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F/B)比值增加。此外,BSP还增加了肠道中与肥胖相关的部分有益微生物(如Akkerrmansia muciniphila Lactobacillus)的丰度,同时抑制了有害微生物(Enterobacter、Desulfovibrio)的大量滋生。然而,未能观察到BSP对HFD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有益作用。综上所述,动物试验研究表明,膳食补充200~400 mg/kg体重的竹茹多糖(BSP)对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表现在它抑制了高脂膳食诱导的体重过度增长、增强了胰岛素敏感性、抑制了肥胖相关的全身慢性炎症及改善了肠道菌群结构。因而,推测BSP预防肥胖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进而控制全身慢性炎症来实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obesity has been prov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intestinal flora . ( 3 ) By Illumina Miseq PE250 high - throughput sequencing platform , the intestinal flora of mice after 8 weeks of experiment was sequenced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f sequencing data was carried ou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of BSP not only increased the community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in HFD mice , but also reverse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BSP on obesity - induced obesity in mice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其宏;新兵在服役适应期的肠道菌群[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2年01期

2 刘华;黄湘宁;许莉;;成都市中老年人肠道菌群比例的初步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20期

3 王新文;阿基业;曹蓓;刘林生;赵春艳;陈晓虎;王广基;;肠道菌群对某些疾病及药物疗效与毒性的影响[J];药学进展;2012年05期

4 张晓婧;曾本华;刘智伟;廖振林;方祥;魏泓;;两种不同品系小鼠的人源菌群模型的建立与肠道菌群的比较[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年04期

5 陈秀琴;黄小洁;石达友;郭世宁;;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4年07期

6 ;肠道菌群 你所不知的那部分“自己”[J];科学之友(上旬);2013年06期

7 阿梅;漫话肠道菌群平衡[J];中老年保健;1997年02期

8 尹军霞,林德荣;肠道菌群与疾病[J];生物学通报;2004年03期

9 王建阳;关注住院病人的肠道菌群[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10 ;欧盟启动肠道菌群基因组研究工程[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虹;郝小燕;彭亮;方幸幸;;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及相关疾病——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保红;李e,

本文编号:1830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30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0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