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体内外遗传毒性实验组合评价纳米银的遗传毒性

发布时间:2018-05-14 17:25

  本文选题:纳米银 + 小鼠淋巴瘤细胞实验 ; 参考:《军事医学》2015年12期


【摘要】:目的采用小鼠淋巴瘤细胞tk+/-位点突变实验、大鼠肝细胞碱性彗星电泳实验以及大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实验观察纳米银的体内外遗传毒性。方法 (1)以2.5、5.0、10.0、20.0、40.0和80.0μg/ml浓度纳米银处理L5178Y细胞3 h,确定细胞毒性水平;再以0.63、1.25、2.50和5.00μg/ml浓度处理细胞3 h,分析纳米银致基因突变频率。(2)SD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纳米银0.63、1.25、2.50、5.00 mg/kg,24 h后分别采用碱性彗星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DNA损伤和外周网织红细胞血微核形成率。结果 (1)L5178Y细胞相对悬浮增殖率随纳米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5.0μg/ml时已降至阴性对照组的11.42%;在测试浓度下,tk+/-基因位点突变频率呈浓度依赖性升高,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小集落比例较阴性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P0.01)。(2)纳米银5.0 mg/kg组给药后10 min内2只大鼠死亡,至24 h时死亡数增至3只,样本数不足不能参与统计。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25、2.5 mg/kg剂量组尾部DNA百分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63 mg/kg组未见明显异常。与阴性组相比,纳米银0.63、1.25、2.5 mg/kg 3个剂量组诱发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暴露剂量呈正相关(Pearson r=0.98,P0.05)。结论实验条件下检测出纳米银具有诱发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原发性DNA损伤等体内外遗传毒性的潜在风险。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otoxic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tk /-site mutation assay in mouse lymphoma cells, alkaline comet electrophoresis in rat hepatocytes and micronucleus assay of rat peripheral blood reticulocyte. Methods 1) L5178Y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 (2.5 渭 g/ml, 10.0 渭 g/ml and 80 渭 g/ml) for 3 h to determine the cytotoxicity level. After the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0.63 渭 g/ml and 5.00 渭 g/ml for 3 h, the DNA damage and peripheral reticulum of hepatocytes were detected by alkaline comet electrophoresis and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after single caudal vein injection of silver nano-silver in SD rats at the dose of 0.63 ~ 1.25 ~ 2.50 mg 路kg ~ (-1) 路kg ~ (-1) ~ (-1) 路kg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micronucleus formation in the blood of diutrocyte. Results the relative suspension proliferation rate of L5178Y cell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decreased to 11.42 of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at 5.0 渭 g/ml, and the mutation frequency of tk ~ (-) gene locus increased in a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manner at the test concent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small colony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P 0.01. 0. 2) the death rate of 2 rats in the 5. 0 mg/kg group was increased within 10 min after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eath rate increased to 3 at 24 h. The number of samples was not enough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at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centage content of DNA in tail of the 1.25U 2.5 mg/kg group. There was no obvious abnormality in the 0.63 mg/kg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group, the incidence of micronucleus in peripheral blood reticulocyte (PBMC)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dos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0.63C 1.252.5 mg/kg),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posure dose (P 0.05). Conclusion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ilver nanoparticles have the potential risk of inducing genetic toxicity in vivo and in vitro, such as gene mutation,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d primary DNA damage.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药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3ZX09302303,2012ZX09301-001-008)
【分类号】:R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菲;徐维平;杨金敏;王艳萍;张莉;;纳米银的制备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2期

2 张姗姗;薛玉英;唐萌;张婷;刘晓闰;张鹏;张智勇;;纳米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冬梅;莫遗盛;江晓筠;;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7年05期

4 代小英;许欣;陈昭斌;张朝武;;纳米银制备方法概述[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年06期

5 吴晓玲;郑丽莉;温秀芳;周晓兰;;纳米银凝胶抗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药品标准;2007年04期

6 向冬喜;陈娜娜;裘红梅;于增国;景立新;陈英杰;郑丛龙;;纳米银毒理学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7 刘鹏鹏;关荣发;刘明启;黄光荣;戴贤君;;食品用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8 常淼;彭秀丽;张庆峰;;纳米银抗菌水凝胶大鼠阴道给药后体内银元素的代谢与分布[J];东南国防医药;2011年02期

9 王芳;毛熙光;;纳米银材料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6期

10 马守栋;李明春;叶勇;曹恩惠;赵丽艳;;纳米银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阴永光;刘景富;江桂斌;;腐殖酸存在下银离子的光还原——纳米银的天然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钟海英;;纳米银医用辅料的研究进展[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凤菊;吴霞;;纳米银-多氯联苯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陈国杰;宫永纯;陈延明;沈国良;毛萍丽;袁晓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王玉柱;吴希俊;黄家倍;崔平;;纳米银的内耗和模量研究[A];全国第六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莫黎昕;李路海;李亚玲;郝雅玲;乔淑楠;;纳米银胶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8 巢静波;于素娟;冯迎娣;谭志强;刘睿;阴永光;刘景富;;抗菌产品及环境水样中纳米银和银离子的形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黄科;周婧容;郑成斌;侯贤灯;;基于碲化镉量子点阳离子交换放大效应的银及纳米银间接形态分析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改梅;陈强;许文才;杨福军;邱立强;袁玮;;纳米银改性保鲜膜的抗菌及保鲜性能研究[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秀兰;美环保局加强对纳米银应用监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王秀兰;美社会团体要求对纳米银进行管制[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名讯;纳米银抗菌家具鉴定会在珠海召开[N];消费日报;2009年

4 本期嘉宾 英国诺丁汉大学无机化学博士 杨继新 北京秦为信诺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殷强;杀菌抗毒的“卫士”[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杨林;纳米银给创口消毒带来新的感受[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记者 束洪福;10吨纳米银微粉生产线建成[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姜澎;东华大学完成纳米银服装研制[N];文汇报;2010年

8 李琴华;纳米银令细菌无处藏身[N];人民日报;2002年

9 ;纳米银抗菌新型涂料问世[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10 丛林;嘉丽士漆品种营销双出新[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阳;载有纳米银的新型复合补片的研制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唐宝玲;UV型纳米银导电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世龙;纳米银导电网络的构筑及其对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芦冬涛;荧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5 吴源;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陈大鹏;纳米银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有传刚;含纳米银的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的促进创面修复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张万忠;纳米银的可控制备与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高向华;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林俊;纳米银调控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林;纳米银涂膜液制备及其在海参低温干制品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娟;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耿健;创伤创面外用阿杰姆~(?)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及毒理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志杰;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婷;纳米银的释放及混凝剂去除的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辛琦;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熊伟;中药材中重金属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熊文;利用细菌介导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映;钩状木霉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杨宇;纸基纳米银喷墨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88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88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