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γH2AX检测在DNA双链断裂研究中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14 21:22

  本文选题:γHAX + DNA损伤修复 ; 参考:《中国公共卫生》2015年06期


【摘要】:DNA双链断裂(DSBs)是真核细胞DNA损伤最严重的形式,DNA损伤反应的激活可以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从而引发肿瘤;H2AX磷酸化产生的γH2AX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可以清楚地反映DNA损伤程度和修复情况,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细胞凋亡研究中,是细胞损伤应激反应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γH2AX用作DSBs检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对其在化合物的遗传毒性评估与临床肿瘤的早期筛查及治疗效果评价进行展望。
[Abstract]: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DSBs) is the most serious form of DNA damage in eukaryotic cells. Activation of DNA damage response can lead to genomic instability. As a biomarker, 纬 H2AX produced by H2AX phosphorylation can clearly reflect the degree of DNA damage and repair.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apoptosis, and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study of stress response of cell injur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纬 H2AX as DSBs detection is reviewed, and its genotoxicity assessment, early screening and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umors are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基金】:福建省自然基金(2013J01354)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30123003)
【分类号】:R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鹏;杨晓丽;陈先;;博来霉素对肝癌细胞DNA损伤以及H2AX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徐冶;李质馨;曹慧玲;于洋;刘师兵;王晓军;;衣霉素对顺铂诱导人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3 李俊英;张士猛;周平坤;;H2AX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对DNA损伤修复反应的调节作用[J];军事医学;2013年03期

4 ;DNA Damage, Signaling and Repair: Protecting genomic integrity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human diseas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年30期

5 张慧;富建华;薛辛东;;组蛋白H2AX在高体积分数氧暴露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年16期

6 吴彬;;IFN-γ诱导小鼠颗粒细胞DNA损伤及凋亡的体外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3年20期

7 刘海峰;李晖;张庆娟;刘秉慈;高学杰;刘晓霞;;石英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DNA损伤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8期

8 于琳;孙青;;磷酸化组蛋白预测肝癌细胞对某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8年01期

9 黄波;龙颖;李东阳;;卷烟烟气抽提物对细胞遗传毒性及茶多酚干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06期

10 贾金海;李勇;张晓琳;何英辉;;应用γH2AX评估丝裂霉素致胃癌细胞DNA损伤[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寿涛;汪晓洁;平竹仙;李丽华;曾蓉;严新民;;循环肿瘤细胞γ-H2AX检测评估化疗疗效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年04期

2 徐兵;周颖;胡卫平;;上皮性卵巢癌起源学说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年02期

3 钟慧芝;吕福通;谢丹尼;莫毅;林发全;;γH2AX与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损伤的关系及意义[J];重庆医学;2015年08期

4 燕蒙蒙;徐珊;高岩;刘扬;贺梦子;陈司霖;李鹏武;刘晓冬;马淑梅;;miR-18a对结直肠癌SW116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2期

5 张跃海;余忠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端粒长度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年08期

6 高礼;袁涛;王文华;;基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环境污染物毒理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年10期

7 高建芝;杜经丽;李佳;姬翔;韦立新;;VEGF相关信号通路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8 SUI Li;WANG Yu;WANG Xiao;KONG FuQuan;LIU JianCheng;ZHOU PingKun;;Clustered DNA damage induced by protons radiation in plasmid D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26期

9 张光英;程静新;;MiRNA-138靶向相关蛋白H2AX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年07期

10 信聪伶;于洁;焦今文;秦冬岩;王黎明;姚如勇;;子宫内膜和卵巢部位双原发癌中端粒长度检测及同源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欣;肺腺癌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及分子病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李林;1、卵巢低级别、高级别浆液性腺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2、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保留卵巢临床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温宜萍;CDC50A阳性细胞在卵巢癌细胞系及原代细胞中干细胞特性的鉴定及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4 李勇;氯乙烯接触工人遗传损伤及其修复能力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董顺利;染色质重塑酶SRCAP促进同源重组修复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翠;三种9-蒽醛希夫碱配体及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12年

2 邹联洪;TAB182在电离辐射诱导HeLa细胞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2年

3 钟慧芝;男性不育患者精子H2AX磷酸化的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樊婵;荧光标记共培养实验模型的构建及其在DNA辐射损伤旁效应检测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3年

5 谭伟;电离辐射对SIK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6 王静;MCL1CDK1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孙强;浸润性周围型小肺腺癌(≤2cm)不同病理亚型预后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8 陈贞;iTRAQ结合2DLC-MS/MS筛选鼻咽癌转移相关蛋白[D];中南大学;2013年

9 杜园媛;CT扫描后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γ-H2AX预测放射性直肠损伤[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雪静;肺炎支原体外毒素CARDS TX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萍;朱小年;陈雯;;DNA损伤修复过程中H2AX磷酸化的调控及其意义[J];癌变·畸变·突变;2011年02期

2 邹鹏;杨晓丽;陈先;;博来霉素对肝癌细胞DNA损伤以及H2AX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艾军,何兰欣,梁索源,任金荣,段建萍;抗癌药物对体外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吕兰海,杨陟华,尤汉虎,曹珍山,刘兴荣,朱茂祥;卷烟烟气及其主要有害成分诱发细胞基因突变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年05期

5 郝秀轻;张林西;孙黎;罗强;武欣;范婕;;NS-398联合顺铂对Eca-10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6 黄波;龙颖;李东阳;;茶多酚抑制卷烟烟气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7 何春容;钟梅;孙爱民;;卵巢癌细胞系顺铂化疗敏感株与耐药株中ZNF217的表达[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年08期

8 杨海燕;刘新伟;马亚飞;王群英;刘柳;;低pH液复灌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9 张慧;富建华;薛辛东;;组蛋白H2AX在高氧致肺损伤新生大鼠肺组织的表达[J];解剖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10 王代友;巫家晓;张斌;陆新萍;;突变型Nbs1基因转染对头颈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志君,陈林立;循环DNA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5期

2 吴伟,崔光华;DNA控释递送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2期

3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4 ;线粒体DNA损伤与修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5 姚ng;夏立照;;安徽省3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1年01期

6 高春芳;王皓;高国华;宓庆梅;孔宪涛;;非同位素法分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三种方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05期

7 吴晓平 ,张小如;线粒体DNA突变及其与衰老的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8 李伟文;线粒体DNA表达与损伤修复[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4期

9 张彦芳 ,耿惠杰;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病患者血清HBV-DNA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8期

10 王煜,文曙,龙小艳,肖波;通过高温变性快速提抽DNA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DNA分子为何不稳定?[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DNA计算机微乎其微 功能强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DNA识别遗传信息判断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以科学家研制出DNA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克隆永续经营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DNA“精确制导”[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首个近乎完全由人造“零件”搭建的DNA分子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DNA证据可伪造,刑案鉴定蒙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可区分真伪DNA的检测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以研制出新型DNA计算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89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89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1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