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的传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7 12:17

  本文选题:核事故 + 媒介环境 ; 参考:《河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的现代文明范式演进。发展核电是工业文明的延伸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定阶段的特定要求和趋势,之所以说是“特定”而非“必然”,是因为核能使用不当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核事故传播活动与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第一,媒介环境是核事故传播的“场所”和“容器”,它决定核事故传播的内容、形式和过程,在当前媒介化生存的大时代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介环境甚至对核事故的传播起着或推波助澜、或保驾护航的作用。第二,核事故传播潜在构成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媒介环境体系。核事故传播体系由一级生产者(传播者)、二级生产者(媒介)、三级生产者(营销)、消费者(受众)、分解者(回收、利用者)和非生物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等要素组成完整的媒介环境。同时,核事故传播属于一种特殊的科技传播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生物链”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性。第三,更进一步来看,核事故传播是大媒介生态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媒介生态理论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媒介、社会、自然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并通过四者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来探索如何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本文首先界定核事故,概述媒介生态理论发展历程,由此提出有益的视角,说明核事故传播和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人类历史上两次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的对比,分析两大核事故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环境和媒介生态危机。最后从危机传播的视角,结合我国核电发展提出治理这些危机的基本策略,即从政府主导、媒介功能、企业参与、公众普及,生态意识等层面,完善核事故传播中的管理机制,遵循自然,尊重科学,理性传播,构建核安全文化体系,推动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维护整个媒介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平衡互动。
[Abstract]:Mankind has experience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is evolving to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paradig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is th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 and tre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reason why it is said to be "specific" rather than "inevitable" is that improper use of nuclear energy may cause extremely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nuclear accid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dia environment: first, the media environment is the "place" and "container" for the spread of nuclear accid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content, form and proc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nuclear accident. In a sense, the media environment even contributes to the spread of nuclear accidents, or the role of escort. Second, nuclear accident communication potential constitutes a complete and unique media environment system. The nuclear accident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composed of primary producers (communicators, secondary producers, media producers, tertiary producers, consumers, decomposers, recycling, etc.). Elements such as user and abiotic environment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nstitute a complete media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pread of nuclear accident belongs to a special ki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ctivity, in this environment, each link of "biological chain" is unique. Thirdly, nuclear accident communication is a way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mass media ecology. The theory of media ecology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s and laws of movement among people, media, society and nature from the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ecology, an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material exchange,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the four. Interdependence to explore how to form a dynamic balance of the unity of the whole.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nuclear accident,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media ecological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a beneficial angle of view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clear accident propagation and the media environment. Then the media environment and media ecological crisis 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the two nuclear accidents, Chernobyl and Fukushima,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two nuclear accidents of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that is, the 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 and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sis propag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in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se crises, that is,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leading, media function,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public popularizatio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to perfect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nuclear accident communication. Follow nature, respect science, spread rationally, construct nuclear safety culture system, promote the saf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in our country, and maintain the virtuous circle and balanced interaction of the whole media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力生;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问题[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4年01期

2 宋玉芳,杜治琴;卫生部发布《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规定》[J];中国辐射卫生;1995年01期

3 韩育茹,刘洪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应急措施调研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5年02期

4 马明强;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年06期

5 李玉波;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区受照射人员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4年02期

6 金益和,魏木水;在发展核电站及处理核事故中卫生部门的任务[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7 ;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上榜[J];科技传播;2011年08期

8 向彩良,刘保昌;核事故救援卫生防病工作初探[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9 吴生财,,周军,邵宪章;核事故医学应急数据资料库[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5年06期

10 ;20世纪世界十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最严重[J];科学大观园;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玲;;浅析媒介环境下影视文化的生存与发展[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冯朝;何彬;张全虎;张勇;;野外核事故去污技术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3 蔡灿柳;郑力;王天运;李坚;刘水江;;核事故的危害与剥离型膜体压制去污方法[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邢家骝;丁勇;方毅;;核事故和甲状腺[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周银行;郭洪波;雷家荣;钟志京;王和义;林青川;张玉川;余卫国;;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科学城地区核应急监测情况介绍[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健;姜文华;王百荣;来永芳;范斌;;福岛核事故对北京地区环境影响及评价[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王国庆;昌旭东;付广智;;事故条件下~(239)PuO_2气溶胶微粒在室内小环境扩散的三维数值模拟[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8 黄顺祥;李慧敏;符天保;;核事故危害预测预警数值模拟[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张丽萍;;新媒介环境下危机传播特性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潘真;;世界核事故对人类和生物学影响回顾[A];2000上海科技论坛BIO-X研讨会暨中德医学生物物理和上海流变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金振娅;公众如何应对核事故[N];光明日报;2011年

2 记者 龙邹霞;海洋三所迅速针对日本核事故影响实施开展相关监测[N];中国海洋报;2011年

3 许斌;日本核事故带来的反思[N];中国航天报;2011年

4 记者 方祥生;对核事故的反思不应阻碍未来核能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日本公布核事故处理路线图[N];人民日报;2011年

6 龙智慧;福岛核事故处理何不交给国际社会[N];中国能源报;2011年

7 记者 于青;中日核专家就福岛核事故进行磋商[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蓝建中;东电官员:核事故不可能年内平息[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胡德胜;福岛核事故或影响日本2020年减排目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10 记者 卞晨光;联合国将评估日核事故辐射影响[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洁;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琦;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晓秋;核事故早期应急响应的风场和烟羽浓度预测模式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6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蔡先凤;核损害民事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冯嘉礼;核电站严重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及其计算机实现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陈雪;从断裂到弥合—山江纯苗区口传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的传播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2 薛杰;新媒介环境下企业媒介经理的传播对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3 唐芳;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熊楚;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毛成凤;新的媒介环境中电视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宁;新的媒介环境下“迷”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7 曹澍;手机的隐喻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介[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8 朱婷;媒介环境学视角下互联网传播的偏向及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晓东;新媒介时代的媒介环境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杨柳;我国女性电视节目媒介环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1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901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