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2010-2012年云南省食物中毒监测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发布时间:2018-05-27 14:42

  本文选题:食物中毒 + 监测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14期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省2010-2012年食物中毒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10-2012年报告的食物中毒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场所、致病因素、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420起,均为食物中毒事件,发病7 209人,死亡137人;第二、三季度食物中毒的发病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分别占78.33%、75.23%和71.54%;野生蕈中毒的发病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29%和49.64%,发病场所以家庭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3.33%、39.23%和88.32%。学生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波及人数最多,平均每起发病59人。结论应加强农村家宴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蕈和微生物食物中毒知识宣传教育。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poison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2,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mak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A database of food poisoning reported from 2010 to 2012 in Yunnan Province was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time, plac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causes. Results from 2010 to 2012, 420 food-borne diseases were reported in Yunnan Province, all of which were food poisoning events, with 7,209 cases and 137 deaths. In the second, third quarter, the number of food poisoning cases, the number of cases and the number of deaths were the highest. The incidence and death of wild mushroom poisoning were the highest (44.29% and 49.64%, respectively), and the incidence and death number were the highest in family report, accounting for 39.23% and 88.32% of the total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food poisoning in the student canteen was the most, with an average of 59 people per case.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supervision of rural family dinners and school canteens, and to carry out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prevention of wild mushroom and microbial food poisoning.
【作者单位】: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青年项目(2012FD094)
【分类号】:R15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粒子;金少华;陈志飞;王淑芬;;安徽省2007~2010年食物中毒现况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2 王君;刘秀梅;;中国食物中毒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年06期

3 刘秀梅;陈艳;樊永祥;王茂起;;200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J];卫生研究;2006年02期

4 李泰然;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管理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钧;;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综述[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2 刘志荣;倪守旗;赵佐兰;;安徽省2005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3 黄文垒;张沛;;有毒动植物食物的中毒现状及预防措施[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4 徐粒子;金少华;陈志飞;王淑芬;;安徽省2007~2010年食物中毒现况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5 喻勇新;刘源;孙晓红;潘迎捷;赵勇;;基于电子鼻区分三种致病菌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1期

6 莫意平,娄永江;预报微生物学及在水产品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2005年06期

7 胡玉山;刘俊华;庞杏林;陈守义;陈晓光;;沙门菌grOEL基因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和PCR-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鉴定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8 刘家发,朱建如;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的建立[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9 刘家发;朱建如;;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年06期

10 马蓓蓓;陈萍;周红雨;余云芳;程德明;;宜昌市食品化学污染物及食源性致病菌动态监测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丽萍;姚琳;周德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钮文异;魏娜;张晓;郭子侠;徐亚东;;语艺学原理在北京奥运会餐饮从业人员预防食物中毒培训材料制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梁景涛;谢翊;林秋芬;卢振林;陈淑玲;;三种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姜侃;张东雷;金燕飞;陈小珍;;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11年第6期[C];2012年

5 ;Controlling th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RTE Foods during Processing and Selling Using the Principle of HACCP in Big Supermarket of Nanjing,China[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6 钮文异;魏娜;张晓;郭子侠;徐亚东;;语艺学原理在北京奥运会餐饮从业人员预防食物中毒培训材料制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A];第三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万义;副溶血弧菌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基因分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胡玉山;食源性病原菌分子分型及其寡核苷酸膜阵列检测技术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虹;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评价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4 王勇;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5 吴玉杰;喹VA啉类定量分析方法及脱氧速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邱驰;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7 席美丽;食源性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PFGE分型和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杨保伟;食源性沙门氏菌特性及耐药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巢国祥;副溶血性弧菌传播特征、O3:K6流行克隆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多位点序列种群遗传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10 肖性龙;多重荧光PCR与液相芯片高通量病原体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晶晶;斑点叉尾洶生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延昭;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梅册霞;细菌荧光素酶体外发光体系的研究及在水产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曹慧慧;国内主要沿海城市零售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丽玲;口岸餐饮业卫生监测监督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7 龙鑫;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有毒植物鉴定中应用的评价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8 叶灵琼;副溶血弧菌耐药谱及其对头孢类药物抗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翁仕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10 贾金钊;盐城市某四星级酒店食品加工HACCP体系建立和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金少华;徐粒子;;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监测与调查处置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2 赵景石;;河北省2000至2007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河北医药;2009年16期

3 王君;刘秀梅;;中国食物中毒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年06期

4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计融;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年06期

5 刘秀梅;陈艳;樊永祥;王茂起;;200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J];卫生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莉玲;曹健;;医院收治病人数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病案;2006年04期

2 张锡源;;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特点[J];中原医刊;1990年02期

3 魏水易;;罕见病与“孤药”[J];药学情报通讯;1993年03期

4 何裕民;;软硬兼施巧治癌[J];健身科学;2009年08期

5 郭福星;老区基本消灭疟疾后期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0年11期

6 高桂明,方积乾,柳青,刘颜;肿瘤发病人数估计的分层捕获-再捕获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3期

7 童玉兰,龙世平,罗俊,赵萍;某部一起流感局部暴发流行的报告[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2001年02期

8 徐伏牛;疟疾防治形势与对策浅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9 郑心印;指数函数在预测年入院病人数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院统计;2005年02期

10 王志巧;李春联;叶春桃;;专业导诊对提高医生应诊速度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文艳;;盘锦市医疗气象等级预报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2 黄富宏;;服用汤剂病人数下降原因及对策[A];2004年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宋丰举;;天津市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和患病人数的预测[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正慧;;运用指数平滑法预测收治病人数[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次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军;马玉霞;叶培龙;王锦波;周骥;;天水地区甲肝发病与气象要素关系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5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3年

6 张莹;王式功;尚可政;褚金花;程一帆;李旭;;北京市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5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3年

7 王冕;修自力;董波;;2010年肺结核患者研究分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岩瑛;丁秀静;;武威市流行疾病周气象预报[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宁小红;王毓洲;应红艳;周建凤;赵林;邵亚娟;白春梅;陈书长;;肿瘤生存者随访模式和数据管理的初步探讨[A];2009年首届全国中西医肿瘤博士及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梁晓春;;全民预防糖尿病知识普及势在必行[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明邋通讯员 梁桂贤 陈诗彪;“有病不敢看成为历史”[N];广州日报;2007年

2 谭克扬 实习生 白慧荣;“急血”发病人数创新低[N];湖南日报;2007年

3 葛云峰 焦晓宁;陕西肺结核发病人数逐年下降[N];健康报;2007年

4 记者 陈铭;警告:全球新增癌症发病人数将快速上升[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记者 吕诺;罕见病患者近千万,,陷困境待救助[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6 首席记者 刘晓芳;我省每年癌症发病人数达6.2万人[N];兰州日报;2014年

7 ;国务院向部分省区市派出第三批督查组[N];人民日报;2003年

8 张淑会;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居首位[N];河北日报;2006年

9 张淑会;病毒性肝炎居发病人数首位[N];河北日报;2007年

10 记者 朱玉;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下降?[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妮;深圳市HIV/AIDS疫情分布特征与预测模型比较[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双;北京2003年SARS疫情的数值模拟[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动态及其相关数学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2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942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3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