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4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
本文选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 病原菌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22期
【摘要】:目的分析厦门市思明区多年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原菌种类、尤其是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思明区2007-2014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实验室检测样品信息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年共接到114起疑似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送检样本,检测各类样本共857份,其中71起检出目标病原菌。依次以副溶血性弧菌(38.6%)、金黄色葡萄球菌(10.5%)、蜡样芽胞杆菌(5.3%)、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6%)和沙门菌(2.6%)为主要致病菌,第三季度发生率最高为49.1%(56/114)。结论思明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病原菌,且O3血清型为主;夏秋为高发季节。诺如病毒是非细菌性食源性感染的主要病毒。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species of bacterial foodborne diseases in Siming district of Xiamen city for many years, especially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detection,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 Methods the information and results of laboratory detection of bacterial foodborne diseases in Simi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4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 total of 114 suspected bacterial foodborne diseases were collected and 857 samples were detected in 8 years, of which 71 were identified as target pathogen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38.6, Staphylococcus aureus 10.5, Bacillus cereus 5.3a, Salmonella Escherichia coli 2.6cm) and Salmonella pili 2.6. the highest incidence in the third quarter was 49.1g / 56 / 1141141.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10.5, Bacillus cereus 5.3. Conclusio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 the main pathogen of bacterial foodborne diseases in Siming district, and O3 serotype is the main pathogen, and high incidence season in summer and autumn. Norovirus is a major non-bacterial foodborne infection virus.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can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controlled by mastering the regularity of foodborne disease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food hygiene safety, and formulating targeted preventive measures.
【作者单位】: 厦门市思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155.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荣飚;周剑平;欧剑鸣;;旅行团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2 何玉芳;周晓红;胡薇薇;赵雪琴;商晓春;帅慧群;;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的病原学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秦友燕;张振开;何柳莹;;2010~2012年桂林市旅行团游客食源性疾病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J];广西医学;2014年06期
2 胡薇薇;席胜军;吴晓琳;戴瑶瑶;;脲酶阳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5年09期
3 严寒秋;黄瑛;吕冰;张新;逄波;曲梅;;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年2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雪兰;陈艳;刘秀梅;曹小红;;副溶血性弧菌溶血素基因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年04期
2 傅慧琴;苏靖华;章红红;;31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和耐药性分析[J];疾病监测;2011年07期
3 宁喜斌;刘代新;张继伦;;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其快速检测[J];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01期
4 孙健;黄锐敏;俞慕华;;352株副溶血性弧菌菌群菌型分布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20期
5 何洁仪;李迎月;邓志爱;林晓华;余超;;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年05期
6 朱敏;梅玲玲;张俊彦;潘雪霞;潘军航;汪炜;;12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11期
7 杨丽华;陈洪友;王小光;徐彩萍;吴菊英;张跃庆;陈秀华;张颖华;骆玲飞;刘芸;;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型、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茂凰;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3期
2 敖志雄,林晶,金乐君,洪荣涛;一起由织纹螺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3 蒋月荣;营养上警惕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安;2004年06期
4 罗建忠;新疆三种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概况[J];地方病通报;2004年02期
5 戴月,袁宝君;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模式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6 李蓉;避免食源性疾病十大提示[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7 江国虹,常改;加速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8期
8 蔡炯;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防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9期
9 胥保辉;;一起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急性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10 宋超;杨青俊;杨宏;简友平;高平;;北京市家庭内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廖兴广;;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进展[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3 焦新安;;食源性疾病:兽医公共卫生的新挑战[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雄;;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6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应雄;叶庆临;杨得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黄裕庚;林玲;;食品安全与控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10 李泰然;;从2001年我国食物中毒发生报告看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永宁;吹响警惕“食源性疾病”的号角[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王君平;密切关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3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5 新华;食源性疾病正不断增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姚敏;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最大敌人[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7 冯卫东;用基因组学对抗食源性疾病[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项丹平;半数食源性疾病“病从手起” 公用洗手液洗手或越洗越脏[N];中国妇女报;2013年
9 WHO驻华代表处 Lee博士;国际食源性疾病现状与对策[N];健康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邱爽;给你一把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钥匙[N];保健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咏梅;食源性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及成都市食源性疾病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谷传玲;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4 付竹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许皓;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17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01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