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从放人员染色体、微核检查的制片方法改进探讨

发布时间:2018-06-27 16:27

  本文选题:染色体畸变率 + 微核率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06期


【摘要】:目的对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中染色体检查和微核检查效率进行实验方法的探讨。方法通过对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制片和微核制片的收获过程进行改进,将两种标本制片在同一张玻片上。在染色体标本低渗之后,与微核标本混合,使实验中预固定、固定、滴片和染色步骤合并,从而实现同一张玻片上既包括染色体畸变标本,又包括微核标本。结果采集正常标本10份,受辐照标本10份。对于同一个体标本,采用改进方法检测到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结果与分别制作染色体片和微核片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使该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在同样实现检测效果的前提下,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romosome and micronucleus examination in health examination of radiation workers. Methods by improving the harvesting process of chromosome and micronucleu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the two specimens were made on the same slide. After the chromosome specimen is hypoosmotic and mixed with the micronucleus specimen, the prefixation, dropping and dyeing steps are combined in the experiment, so that the chromosome aberration specimen and the micronucleus specimen are included on the same slide. Results 10 normal specimens and 10 irradiated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same specimen, the results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d micronucleus detected by the improved method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preparation of chromosomal and micronucleus slic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method simplifies the work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saves the cost and improve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of realizing the detection effect.
【作者单位】: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分类号】:R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任莉萍;李娟;潘亚丽;许树成;;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作技术[J];生物学通报;2011年03期

2 陈刚;刘士云;白玉萍;范雪云;姚三巧;;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同步制作技术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7期

3 周小敏;;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率检测在放射人员健康体检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俎红丽;张博伦;于梦然;蔡婷;王琳;欧阳效晴;刘志红;李金泉;;不同刺激剂PHA和ConA对绒山羊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化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4年10期

2 李红强;;探析解剖实验教学中取脑标本方法[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6期

3 陈洋;;改良法秋水仙素处理技术在染色体畸变分析实验中应用的比较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16期

4 陈洋;;染色体畸变分析实验条件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2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邢卫平,赵恒奎,姜宗荣;微核及微核试验在遗传毒理学中的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2 马子建;杨晓兰;;300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情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11年02期

3 曹佳;微核试验在中国的应用、发展与展望[J];遗传;2003年01期

4 王恰;孙杰;张洪涛;梁晓阳;郭集军;廖国兰;;铀矿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1期

5 王立言,刘民,张吉,刘宝艳;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两种检验方法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玉;杜兰仙;袁胜玉;;对化工和放射线工作者淋巴细胞的微核检查[J];湖北医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2 薛开先,孙玉洁,周平,季国芳;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关系的初步研究Ⅱ.微核形成的放射性自显影和显微形态学研究[J];遗传学报;1986年06期

3 白玉书,张秀霞,关树荣;培养法与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比较研究[J];遗传;1990年04期

4 刘爱华,林世英,熊习昆;不同品系小鼠微核诱导率的比较[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0年01期

5 郭杰,席雨人,张绍林,侯风喜,王桂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观察[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6 唐卫生,王知权,白玉书;淋巴细胞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1年01期

7 王玉书,王知权,唐卫生,陈振军,古传琼;对影响胞质分裂阻断微核自发率因素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1992年02期

8 凌学静;;接触苯女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观察[J];医学研究通讯;1992年03期

9 蒋致诚,苏忆兰,张杰,马藻骅,董权利;木柴厂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2年02期

10 佟力,孔晋星,张翔凌,黄晓燕;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鸥;刘春水;王润超;李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微核表达和预后[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赖关朝;孙杰;张爱华;廖国兰;张碧珠;唐小江;;职业性汞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A];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3 邢卫平;管怀良;贺磊;魏立国;方莲英;姜宗荣;;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与剂量关系动态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王金玮;张光辉;徐晓文;叶玲丽;夏昭林;;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苯作业工人微核率的关系[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5 朱萍萍;廖惠珍;吴灿勇;;麦草粉与绿茶对亚硝化鱼露致微核率增高的保护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汪珍春;姚焱;董燕琼;张平;陈永亨;;水体中铊对“清道夫“外周血红细胞的遗传毒理的时效性[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林海霞;周飞;常艳;;体外微核高内涵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田素青;;微核着丝粒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辐射研究中的应用[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杜杰;陈英;张学清;刘秀林;;上海“6.25”钴源辐射事故病人淋巴细胞微核17年随访观察[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汪传高;杜杰;曾发贵;王治东;张学清;穆晓峰;李坤鹏;王仲文;陈英;;不同LET低剂量辐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剂量效应关系[A];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靖九江;我国抗辐射药物研究取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韵;微核及微核细胞命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侯贺礼;PI3K抑制剂和辐射对细胞命运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润超;微核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伟;VDT作业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微核及绒毛微核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0年

3 叶云杰;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苯致有害作用易感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张岭;电离辐射诱发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的剂量—效应关系[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兰;CYP1A1,,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对电子垃圾拆解区居民MNed BNC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龚国琴;新型Hsp90抑制剂-SNX-2112的毒理学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74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074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