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苦参碱水剂急性毒性及致突变作用研究
[Abstract]:Aim: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acut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3% matrine water on eyes, skin irritation or corrosion, skin hypersensitivity and its mutagenicity by percutaneous LD50, inhalation of LC50,. Methods: acute oral, acute percutaneous, acute inhalation toxicity, acute skin irritation, eye irritation and skin allergy (sensitizat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pesticide registration toxicology (GB15670-1995). The reverse mutation test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mes), micronucleus test of bone marrow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and TK gene mutation test of mouse lymphoma cell line (L5178Y) were used. The mutagenicity of 3% matrine was studied by 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Results the average oral LD50 of female and male rats was 4640 mg / kg; percutaneous LD50 was 2000mg / kg; female and male rats inhaled LC50 2000mg / m3; the average score of skin stimulation was 0.25; the mean eye stimulation score (I.A.O.I) was 6; the mean eye stimulation index (M.I.O.I) was 5 hours after 48 hours. The sensitizing rate of animal skin was less than 2 times of that of the solvent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ults were negativ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 matrine water had no effect on micronucleus rate of bone marrow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no mutagenic effect on TK gene of mouse lymphoma cell line (L5178Y) and no aberration on chromosome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under this experimental condition, 3% matrine hydrochloric acid is low toxic, has no irritation to the skin, has slight irritation to the eyes, and has no sensitizing effect on the skin, acute percutaneous inhalation and acute inhalation are all of low toxicity, no irritation to the skin, no irritation to the eyes, no sensitization to the skin, It is a low toxic pesticide. 3% matrine has no obvious mutagenicity.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洵;二氢啶吡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作用检测[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0年02期
2 黄超培;赵鹏;李彬;王彦武;何励;;水蛭素冻干粉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4期
3 环飞;许娟华;吴静;肖杭;;栎精的毒性和致突变作用[J];毒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4 云琦;马小华;冯崴;高晓黎;;番茄红素和大豆异黄酮组合物的毒理学评价[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4期
5 涂英娥;田泽敏;刘琳;戴黎光;吴冬梅;万筱荣;周银平;;三唑磷原油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J];职业与健康;2006年18期
6 胡月娟;;文党、潞党及板桥党参的甲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1年03期
7 岳旺,刘文虎,王兰芬,傅绍萱,李蕴山,孔增科,唐志秀,陈占立;中国矿物药的急性毒性(LD_(50))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89年02期
8 ;口服齐墩果酸或其盐可防治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溃疡[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9年01期
9 刘江;;几种杀虫剂对鳗鱼急性毒性比较[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年03期
10 唐桂香,欧阳国顺;玉腋散的急性毒性观察[J];航空军医;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波;李雪飞;王帆;李庆辉;;硫酸铟急性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研究[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建清;苏诚玉;权玉玲;;四种补益中药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A];四川省营养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暨1998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8年
3 毕艳艳;李宝才;李鹏;李月梅;崔佳丽;何静;戴伟锋;梅展青;;黄腐酸及黄腐酸钠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立;白乃彬;;酰胺系列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对鼠急性毒性关系研究[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5 周秀艳;孙洪雨;韩桂春;;辽宁典型工业废水生物毒性综合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连勇;徐培渝;;P(CE-MAA-MEG)水凝胶急性系统毒性试验[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汪德清;田亚平;宋淑珍;王玲;蒋东升;;301牌保康胶囊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刘红颖;宋述辉;余明泽;周静;;兰香茶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研究[A];四川省营养学会96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9 杨体模;荣祖元;;国产辛伐他汀急性毒性及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理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李晓晶;廖沛球;张晓宇;魏来;吴亦洁;裴奉奎;;代谢组学方法对氯化钆急性毒性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时仲省;指状青霉有致突变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张金泽;水苏糖毒理学安全性研究[N];中国食品报;2009年
3 文/陈文;拒绝“漂亮食品”[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4 ;食品药物残留的危害及控制[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5 环境保护部;玉树地震灾区卫生消毒防疫化学品安全使用与防范指南[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记者 祝文明;卫生部封杀学儿乐奶粉[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禾;要防癌,健康饮食很重要[N];科技日报;2010年
8 陈康德 羊梅兰;妊娠期如何选用抗菌药[N];健康报;2005年
9 王晶珠;家庭消毒不再愁[N];健康报;2004年
10 秦红群;对药物有效与否的判断[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家会;文昌鱼和玫瑰无须渻的精子运动及其在污染物急性毒性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聂实践;错位双链寡核苷酸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3 胡会青;盐酸双苯氟嗪的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4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章亚男;乙型肝炎核酸疫苗的安全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魏元青;松口蘑发酵菌丝体糖蛋白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7 刘东;根霉纤溶酶发酵过程优化及其溶栓作用的试验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8 丁洪;新型温敏PEPN生物材料及其纳米给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黄慧学;白花丹素脂质体给药系统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包桂花;蒙药甘露益肝胶囊的药学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贵元;3%苦参碱水剂急性毒性及致突变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姬艳丽;香烟烟雾水溶物对雄性的生殖和遗传毒性[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3 朱新萍;氟吗啉对非洲爪蟾(Xenopus.laevis)发育毒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艳;参茸龟芪口服液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D];吉林大学;2005年
5 董晶莹;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急性毒性[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6 师大亮;“冷泡茶”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任天舒;黄酮化合物DH01调脂抗氧化作用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陈晓雯;微囊藻杀藻剂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毒性效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晓晶;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和雌激素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杜挺;7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稻田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30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23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