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DBDCT致肝毒性的蛋白质组学及Trxl介导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4 09:42
【摘要】:目的:建立[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体内与体外的肝毒性模型,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对其作用前后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进行分析及鉴定,通过对差异蛋白的验证及其功能分析,推测DBDCT引起肝毒性的主要作用机制。通过对由差异蛋白Trx1介导的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研究,探讨DBDCT引起肝毒性的氧化应激作用机制及其毒性靶蛋白。 方法:(1)SD大鼠腹腔注射DBDCT,并记录动物体重变化及其肝脏系数,分别检测血浆肝功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锡的肝脏蓄积,以确定其对大鼠的肝脏毒性。(2)采用2-DE-TOF-TOF-MS分别对正常组和DBDCT染毒组大鼠肝脏膜蛋白和核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鉴定及其验证。(3)分别采用MTT法,透射电镜,比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DBDCT对HL02肝细胞的抑制活性,细胞形态变化,胞外LDH含量,细胞凋亡、周期以及胞内ROS含量,初步探讨DBDCT对HL0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4)采用2-DE-TOF-TOF-MS对DBDCT处理前后HL02细胞总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比色法、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对差异蛋白的功能及其表达进行验证。(5)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对差异蛋白Trx1,PARK7介导的氧化应激通路下游因子ASK1,JNK和P38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抗氧化剂乙酰-L-半胱氨酸(NAC)与DBDCT体外共同孵育,检测细胞存活率,ROS含量及其上述因子的蛋白变化水平。 结果:(1)大鼠腹腔注射DBDCT2.3、3.2、4.5mg/kg后,动物体重逐渐增加,且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现象,自发活动减少,嗜睡,高剂量组部分动物死亡;肝脏系数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少;DBDCT中高剂量染毒组AST,AKP和ACP水平明显升高,而ALT水平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逐渐降低;病理切片可见DBDCT中剂量组有散发肝细胞嗜酸性变,核固缩,高剂量组被膜增生,部分肝细胞嗜酸性变,核固缩;原子吸收结果显示锡在大鼠肝脏形成一定的蓄积,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2)采用2-DE-TOF-TOF-MS共分析并鉴定出6个膜蛋白和10个核蛋白,包括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RGD1565368),磷脂酰乙醇胺凝结蛋白(Pebp1),醋酸盐水解酶1(Iah1),,S-腺苷甲硫氨酸合酶(Mat1a),谷氨酸脱氢酶1(Glud1),翻译起始因子5A-1(Eif5a),腺苷酸激酶2(KAD2),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A3(PDIA3),丁二酸脱氢酶(DHSA),乙醛脱氢酶(ALDH2),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2),热休克蛋白(HS90B),二甲基甘氨酸脱氢酶(M2GD),4-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鸟氨酸转氨酶(OAT)。上述差异蛋白主要参与氧化还原/氧化应激,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酶代谢以及氨基酸合成等生命过程。(3)体外肝毒性研究结果显示DBDCT对HL02细胞的IC50值为5.77μM,且细胞固缩变圆,结构模糊,核膜破裂,胞外LDH水平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DBDCT染毒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与坏死,G2/M期发生阻滞,且胞内ROS含量逐渐升高。根据上述结果初步推测DBDCT的细胞肝毒性与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其氧化应激有关。(4)通过2-DE-TOF-TOF-MS对DBDCT作用前后HL02肝细胞总蛋白分析鉴定共得到9个差异蛋白,硫氧还蛋白(Trx1),核苷酸结合蛋白(HINT1),蛋白DJ1(PARK7),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型5A(COX5A),半乳糖凝集素-1(Gal-1),过氧化物酶2(PRDX2),过氧化物歧化酶(SODM),3-羟酰辅酶A脱氢酶2(HCD2),NADH脱氢酶(NDUS8),且Western blot和RT-PCR对差异蛋白Trx1和PARK7的验证结果与2-DE结果一致。鉴定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氧化应激,线粒体相关功能,细胞凋亡、增殖与分化以及微管的调节等过程,其中氧化应激反应占据重要地位。(5)由Trx1介导的氧化应激通路研究显示DBDCT干预细胞后,Trx1、DJ1、ASK1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 JNK和P38发生了蛋白磷酸化修饰,且呈现明显的时效与量效关系。N-乙酰-L-半胱氨酸(NAC)与DBDCT共同孵育细胞后,ROS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细胞存活率上升,Trx1,DJ1蛋白的表达较DBDCT组降低,且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下降。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DBDCT诱导细胞自由基水平升高,使得Trx1蛋白表达升高以抵抗氧化应激作用,此时的Trx1逐渐失去了与ASK1的结合能力,使得ASK1游离;同时作为氧化应激的伴侣蛋白,DJ1也被激活并与死亡蛋白Daxx结合,进而抑制Daxx与ASK1的结合,使得游离的ASK1表达升高,激活MAPK通路中的JNK和P38,最终导致细胞凋亡与坏死。结论:(1)体内外研究证明,DBDCT可引起明显的肝毒性。(2)氧化应激反应在毒性作用中占据重要地位,且主要通过升高胞内自由基水平,激活由Trx1介导的氧化应激通路来实现的。(3)抗氧化剂NAC可通过降低胞内ROS水平,进而影响Trx1介导的氧化应激通路以抵抗DBDCT引起的肝毒性。(4)Trx1蛋白可作为DBDCT引发肝毒性的早期监测指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静;任榕娜;陈新民;叶礼燕;;抗癫vN药妥泰对幼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2 朱克修;李玢;于翠革;曹亚莉;王佳;韩晓兵;;顺铂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致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变化及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李红梅;陈丽;夏高晓;赵明哲;胡水旺;姜勇;;小鼠肝脏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的提取和二维液相色谱分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4 黄伟华;朱晨光;李明;;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尿中汞[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7年05期

5 蔡群芳;邬强;;谷胱甘肽转移酶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6 吕华东;林麒;;有机锡污染及其毒性作用研究现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7 林春芳;吕华东;;有机锡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8 熊彦红;齐双岩;金若敏;陈德兴;黄怡文;;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8年07期

9 宋美芳;李杰;;有机锡的污染及其生殖毒性[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6期

10 华政哲;张子韬;张宁;胡志毅;蔡卫华;殷国勇;;JNK抑制剂及NAC对氧糖剥离后复氧复糖所致脊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尿液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江晓华;多烯紫杉醇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蛋白质组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王慧香;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卵巢癌顺铂化疗耐药分子靶标及14-3-3ζ蛋白的鉴定[D];吉林大学;2007年

4 袁拥华;抗肿瘤新药德氮吡格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5 徐乃玉;香烟烟雾与氡染毒致大鼠肺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赵改霞;葡萄子原花青素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作用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天池;消痰散结方干预胃癌裸鼠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70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270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