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双酚AF暴露对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发布时间:2018-11-18 20:08
【摘要】: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对BPAF(双酚AF)暴露的易感性,采用暴露试验法初步研究了BPAF对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的发育毒性.结果表明:1BPAF暴露可延缓胚胎期斑马鱼的发育和孵化,使其出现心包水肿、卵黄囊异常、心率下降、心脏搏动停止等症状.2暴露96 h后,ρ(BPAF)为2.0、2.5、3.0 mg/L暴露组胚胎期斑马鱼的畸形率高达100%,暴露24 h致畸的EC50(半数效应浓度)为2.00 mg/L,暴露96 h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为1.84 mg/L.3暴露72 h后,对照组幼鱼期斑马鱼鱼鳔发育缺陷率为0;除ρ(BPAF)为1.0 mg/L暴露组外,其余BPAF暴露组幼鱼期斑马鱼鱼鳔发育缺陷率为100%.4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以及中毒程度的加深,幼鱼期斑马鱼出现的中毒症状依次表现为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背脊弯曲、心跳停止,暴露48和72 h时其心包水肿的EC50分别为1.76、1.56 mg/L,暴露96 h的LC50为1.77 mg/L.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对BPAF暴露响应的差异分析显示,幼鱼期斑马鱼对BPAF暴露的反应更为敏感,幼鱼期斑马鱼的心包水肿症状可作为BPAF毒性响应的最佳指标之一.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usceptibility of zebrafish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o BPAF (bisphenol A F) exposure, the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BPAF to zebrafish at embryonic and juvenile stages was preliminarily studied by exposure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BPAF exposure could delay the development and hatching of zebrafish at embryonic stage, and induce pericardial edema, abnormal yolk sac, heart rate decrease and cardiac arrest. The deformity rate of embryonic zebrafish exposed to 蟻 (BPAF) was 2. 0 and 2. 5 mg/L. The malformation rate of zebrafish at embryonic stage was as high as 100. The EC50 (half effect concentration) of 24 h exposure was 2. 00 mg/L,. After exposure to LC50 (LC50) of 1.84 mg/L.3 for 72 h at 96 h, the developmental defect rate of juvenile zebrafish in control group was 0. In addition to 蟻 (BPAF) 1. 0 mg/L exposure group, the developmental defect rate of juvenile zebrafish in BPAF exposure group was 100. 4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exposure time and the deepening of poisoning. The toxic symptoms of zebrafish in juvenile stage were pericardial edema, yolk sac edema, dorsal ridge curvature, cardiac arrest, and the EC50 of pericardial edema was 1.76 mg/L, at 48 h and 72 h after exposure, respectively. The LC50 of 96 h exposure was 1.77 mg/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mbryonic and juvenile zebrafish responses to BPAF exposure showed that juvenile zebrafish were more sensitive to BPAF exposure. Pericardial edema of juvenile zebrafish could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 indicators of BPAF toxicity response.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大学海口市环境毒理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
【基金】: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资助项目(ZXBJH-XK004)
【分类号】:R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端正花;朱琳;王平;张斌田;;双酚A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及机理[J];环境化学;2007年04期

2 刘红玲;刘晓华;王晓yN;王晓蓉;于红霞;;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大型n灪桶呗碛愕亩拘訹J];环境科学;2007年08期

3 张洪昌;陈良燕;刘树深;尹大强;;BPA与3种双酚类化合物的联合作用雌激素效应[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宁;周启星;胡献刚;罗义;;四溴双酚-A污染对颤蚓的氧化胁迫及毒性[J];环境科学;2008年07期

2 孙兆海;毛丽;冯政;余益军;冯建f ;于红霞;;四溴双酚A在潮土中的吸附和解吸[J];环境科学;2008年10期

3 毛丽;孙兆海;余益军;鲜U_鸣;于红霞;;可溶性有机物对四溴双酚A的增溶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4 端正花;朱琳;宫知远;;己烯雌酚在斑马鱼胚胎中的生物蓄积及毒性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5 端正花;朱琳;冯鸣凤;卜文俊;Lam Siew Hong;宫知远;;斑马鱼基因芯片技术在双酚A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10年03期

6 张阳;胡锦英;李光哲;Christel Causserand;Pierre Aimar;;纳滤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和四溴双酚A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7 李洋;胡雪峰;王效举;茂木守;大XZ宜寿;细野繁雄;杜艳;姜琪;李珊;冯建伟;;苏州河底泥3种内分泌干扰物的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J];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8 杜青平;彭润;刘伍香;贾晓珊;魏东洋;;四溴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体内外发育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9 原居林;顾志敏;叶金云;朱俊杰;胡廷尖;王雨辰;王在照;;纺织印染废水及其底泥对太湖花早期发育的毒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张海婧;胡小键;闫惠珍;丁昌明;林少彬;;输配水材料中双酚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敏;邓述波;余刚;;四溴双酚A在活性炭中的吸附特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罗辉甲;曹国荣;许文才;;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A检测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陈荣;李珍珍;刘辉;;四溴双酚A对翡翠贻贝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4 李明;高文晖;韩啸宇;邵兵;;环境污染物双酚AF的生物转化及其雌激素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宋善军;阮挺;刘润增;林泳峰;江桂斌;;新型双酚类环境污染物在复杂环境基质中的分析方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宋善军;阮挺;殷诺雅;刘润增;林泳峰;孙成;江桂斌;;新型双酚类环境污染物在血液样品中的分析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照韩;城市水体中雌激素的去除机制及复合污染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莹;典型环境雌激素对九孔鲍胚胎变态发育的急性毒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石小涛;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的生态毒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亚宁;复杂介质中典型溴化阻燃剂的污染诊断、归趋及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陆正和;四种环境激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及生殖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和兴;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和双酚A暴露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李光明;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基因CXXC5在心脏发育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辉甲;食品罐内涂料中双酚A(BPA)检测及迁移规律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2 刘洋;基于大型蚤急性毒性实验的水质监测技术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丽俏;基于日本青溕急性毒性实验的水质监测技术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莉;无机盐对小白菜种子的萌发毒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黄东龙;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体突发性污染在线生物监测预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鲁佳铭;双酚A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在污水土地处理中的迁移转化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在平;氯苯、间甲酚和城市污水斑马鱼胚胎和仔鱼生态毒性效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娜;双酚A对斑马鱼的毒性以及内分泌干扰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9 黎娟;溴化阻燃剂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对斑马鱼胚胎、小鼠及大鼠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贾永娟;塑料中溴代阻燃剂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兵,张彭义,张祖麟,余刚;北京市某典型污水处理厂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初步调查[J];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2 饶凯锋,马梅,王子健,刘丽君;南方某水厂处理工艺过程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3 梁增辉,何世华,孙成均,王福玉,战威,贾凌志,张宏,王福俭,吴德生;引起青蛙畸形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初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年06期

4 朱琳,史淑洁,佟玉洁;应用斑马鱼胚胎致畸效应检测环境污染物毒性[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年02期

5 肖全伟,黎源倩,张浩,梁疆莉,吴德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清中4-壬基酚和双酚A[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6 肖全伟,黎源倩,吴德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组织中双酚A和4-壬基酚浓度[J];色谱;2004年06期

7 刘芳;刘树深;刘海玲;;部分离子液体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2期

8 李勇,裴新荣,龙鼎新,陈星,高丽芳,陈祥贵;双酚A对植入后大鼠、小鼠胚胎致畸性的体外实验研究[J];卫生研究;2003年02期

9 王宏,沈英娃,卢玲,朱红梅,陈宏,许永香,高世荣;几种典型有害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阳,张清敏,戴树桂;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秋霞;刘可春;楚杰;王思锋;韩利文;王希敏;;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9年05期

2 孙淑娜;桂永浩;蒋t,

本文编号:2341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341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a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