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米非司酮在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治疗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9-05-10 04:46
【摘要】: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是人工流产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避免。随着近年来重复人工流产率及稽留流产发生率的增加,人工流产术后的残留也随之增加。针对其治疗十分棘手,再次刮宫手术不但给妇女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随之而来的并发症越来越多,给社会和家庭增加负担。米非司酮(Mifepristone)作为终止早孕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目前比较肯定的米非司酮抗早孕机制是作为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水平的拮抗剂,改变蜕膜组织中的PR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之间的平衡,致使胚胎停止发育;并能直接作用于绒毛滋养细胞抗早孕等等。近年来用米非司酮药物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逐渐被临床重视。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适当的应用剂量和方法也没有明确标准。本课题分为两部分:(1)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物中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ER和PR表达的影响;(2)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影响治愈的相关因素。 第一部分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物中的β-hCG, ER和PR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物中β-hCG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 对象为2009年1月~9月自愿至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早孕人工流产术后残留妇女,共60例,随机分为4组:A、B、C组术前分别服用米非司酮1400mg (100mg, Bid×7天)、700mg(50mg, bid×7天)、350mg (25mg, bid×7天),D组为对照组,每组各15例,除D组直接行清宫术,其他组于停药后行清宫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半定量测定残留物中β-hCG及ER、PR水平,测定实验组血β-hCG的变化值。 结果 4组β-hCG在绒毛滋养叶细胞胞浆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β-hCG较B、C组明显降低(P0.05)。ER、PR在蜕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细胞核中的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两两秩和检验(修正α=0.05):ER在蜕膜上皮细胞细胞核中的表达A组较C、D组表达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ER在蜕膜间质细胞细胞核中的表达A组较其他组表达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3组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PR在蜕膜上皮细胞细胞核中的表达3组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PR在蜕膜间质细胞细胞核中的表达A组较其他组表达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组较C、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 结论 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物中β-hCG的表达作用不明显;但对血β-hCG的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对蜕膜细胞中的ER. PR表达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残留的作用机理之一。1400mg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最显著。 第二部分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影响治愈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不同用药方案的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不同用药方案的疗效比较,分析其影响治愈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象为自2009年10月-201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流产后妇女,通过B超及血β-hCG明确诊断为残留的对象,共101例,随机分为4组。3组按不同用药方案的米非司酮分组(0,50mg/d×28d,100mg/d×14d,200mg/d×7d);另设对照组,通过临床观察,B超及血β-hCG监测,比较4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和非治愈组比较年龄、体重、孕产次、治疗后出血时间,以及入组前血β-hCG值、B超测得的残留物大小等指标,采用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米非司酮治愈人工流产后残留的相关因素。 结果 1.米非司酮治疗组有效率61.6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21.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2周后比较2组的血β-hCG和B超结果,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大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用药4周后比较米非司酮治疗的3组间血β-hCG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B超显示的宫内残留组织物大小缩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短时间大剂量组缩小最为明显。4组的阴道流血停止时间、转经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在治愈时间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愈组较未治愈组血β-hCG值低,宫内残留组织小,治疗后出血时间短,残留组织血流阻力指数大(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米非司酮的剂量、血β-hCG基线值、B超显示的宫内残留组织物大小、宫内残留组织血流阻力指数与治疗效果相关(P0.05)。 结论 1.运用米非司酮保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有效,而且短时间大剂量的给药方式更为有效。 2.血β-hCG基线值,宫内残留组织物大小和血流阻力指数是判断治疗效果的主要相关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69.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群英,陈士岭,邢福祺;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在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2 王越,屈野,毛立群,陈晓;Th1型/Th2型细胞因子对人孕早期蜕膜的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3年01期

3 邹冰玉,谢兰,陈廉,杨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胎盘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J];四川医学;2004年08期

4 张煈,刘楠,闻良珍;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人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的内分泌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08期

5 刘芳;于俊荣;樊瑞芹;刘效群;齐惠敏;;利洛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年03期

6 高玲;刘延;喇端端;;米非司酮对人绒毛和蜕膜内纤维粘连蛋白表达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7 陈倩;谭彬;王应雄;黎刚;胡建刚;余秋波;;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疾病特异蛋白的初步筛选与鉴定[J];重庆医学;2010年21期

8 杜冀晖;许欣宜;;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NK细胞亚群特征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23期

9 刘江波;;卵巢浆膜下组织蜕膜样变1例[J];首都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蔡春友;高乃庄;;蜕膜NK细胞与滋养层细胞[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薇;李国华;夏庆杰;杨开选;刘尧芳;朱慧莉;;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在人类再孕蜕膜血管生成中作用研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侯倩;曾耀英;王自能;;非孕与早孕妇女外周血、宫内膜和蜕膜组织自然杀伤细胞亚群的变化[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群华;凌斌;赵卫东;祝怀平;陈纲;陈柯;胡文;朱园园;陈敏;;人蜕膜与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建立NOD-SCID鼠EM模型[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群华;凌斌;赵卫东;祝怀平;陈纲;陈柯;胡文;朱园园;陈敏;;人蜕膜与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建立NOD-SCID鼠EM模型[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肖云山;孙丽洲;林其德;;MACS法分选早孕期外周血和蜕膜组织单核巨噬细胞[A];第三届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纹琰;刘延;刘晓瑷;;早孕药物流产绒毛和蜕膜组织的TGF-β表达[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樊伟;李尚为;;转录因子FoxO1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A];第二届全国不育症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钰;李俊霞;顾艳;李奕;;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侯磊;李大金;朱颖;王明雁;;子痫前期患者蜕膜免疫细胞组成及其趋化因子受体表达[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10 陈莉娟;胡彬;邹丽;;IFN-γ抑制基质细胞的骨桥蛋白表达从而调节蜕膜NK细胞募集[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主任医师 周蓓蓓;药流后为何流血不止[N];保健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姚强;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蜕膜功能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余秋波;早期自然流产蜕膜组织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3 樊伟;转录因子FoxO1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傅斌清;NK细胞发育及蜕膜NK细胞在胚胎耐受中的功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黄煜;趋化因子CXCL16/CXCR6在人早孕期母—胎界面的表达及调控作用[D];复旦大学;2006年

6 班艳丽;妊娠早期母胎界面IDO表达对蜕膜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笑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及蜕膜组织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2 刘文萃;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及蜕膜局部诱生细胞因子活性变化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3 张宁宁;正常孕期蜕膜NK样细胞特征性分化抗原及杀伤功能变化的动态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徐向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人早孕期绒毛和蜕膜中的表达[D];浙江大学;2001年

5 郭丽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蜕膜粘附分子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6 李红梅;妊娠早期绒毛和蜕膜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石永云;人类蜕膜NK细胞特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8 黄金园;早期正常妊娠和自然流产蜕膜组织STAT1基因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肖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蜕膜及外周血中N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10 布占红;米非司酮对人早孕不同时期绒毛和蜕膜组织超微结构及VEGF、Ang-1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3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473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8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