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烟尘暴露特征及接触人群遗传损伤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1 10:12
【摘要】:背景:电焊烟尘为可疑致癌物,电焊烟尘职业暴露可导致尘肺病。暴露特征与颗粒潜在健康效应密切相关,遗传损伤是评价化学物潜在致癌效应的重要指标。电焊烟尘含有一定比例的超细颗粒和细颗粒,目前有关电焊烟尘的暴露特征及接触人群的遗传损伤报道较少,因此有必要对电焊烟尘的暴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研究其接触人群的遗传损伤,为工作场所超细颗粒的采样、检测和评价标准制订及保护电焊工人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现场暴露特征研究:采用可携带的、实时测量的现场检测设备,通过对不同电焊工种、企业,以及在不同时间、距离、风速、背景值、气象条件等因素作用下,研究作业场所电焊烟尘的暴露特征,,包括超细颗粒、细颗粒数量浓度、质量浓度及质量浓度分散度等指标,探索超细、细颗粒现场采样策略。(2)接触人群遗传损伤研究:选取从事不同工种的电焊作业工人及非电焊作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研究对象氧化应激水平(SOD、MDA、GSH-Px指标)及DNA遗传损伤水平(彗星试验、尿8羟基脱氧鸟苷指标),尿8羟基脱氧鸟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结果:超细、细颗粒浓度与工人焊接活动及现场焊接点个数密切相关;随着与焊接点距离的增加颗粒数量浓度、质量浓度分别减少;超细、细颗粒数量浓度与风速呈负相关(r=-0.241,P0.05),作业场所环境湿度与超细、细颗粒质量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372,P0.05)。人群遗传损伤研究显示气保焊组、手工焊组工人MDA含量、尾相、Olive尾距、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P0.05),GSH-Px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气保焊组工人尾相、Olive尾距显著高于手工焊组工人(P0.05)。 结论:电焊烟尘超细颗粒和细颗粒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受时间、空间、风速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与作业点数量、生产活动、电焊作业类型密切相关。电焊烟尘暴露可导致职业接触人群遗传损伤,该遗传损伤与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电焊烟尘超细或细颗粒数量浓度有关。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图1.1 台州气保焊岗位车间分布图Fig.1.1 The layout of gas shielded welding workshop in Taizhou area1.3.1.2 采样与检测策略现场检测分别在 2010 年 11 月 17 日与 18 日两天内进行。在选定现场检测点之前,应用便携式冷凝粒子计数器对整个电焊工作场所进行预检测,以确定焊接作业区内主要的超细和细颗粒排放来源,估计阶式碰撞颗粒检测仪(Nano-MOUDI)检测时间。通过观察烟尘扩散方向确定车间内空气流动方向,确定焊接区内颗粒浓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作为检测点[13]。同时考虑工人的操作方式,以及仪器设备对焊接工人操作的影响等因素。检测高度接近工人的呼吸带水平。主7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3 车间内焊接作业前至焊接结束后半小时颗粒浓度变化曲线Fig.1.3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curve of welding process表1.1 焊接检测过程中关键事件Tab.1.1 The key events in welding process标记 时间 事件a 7: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31
本文编号:2513072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图1.1 台州气保焊岗位车间分布图Fig.1.1 The layout of gas shielded welding workshop in Taizhou area1.3.1.2 采样与检测策略现场检测分别在 2010 年 11 月 17 日与 18 日两天内进行。在选定现场检测点之前,应用便携式冷凝粒子计数器对整个电焊工作场所进行预检测,以确定焊接作业区内主要的超细和细颗粒排放来源,估计阶式碰撞颗粒检测仪(Nano-MOUDI)检测时间。通过观察烟尘扩散方向确定车间内空气流动方向,确定焊接区内颗粒浓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作为检测点[13]。同时考虑工人的操作方式,以及仪器设备对焊接工人操作的影响等因素。检测高度接近工人的呼吸带水平。主7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3 车间内焊接作业前至焊接结束后半小时颗粒浓度变化曲线Fig.1.3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curve of welding process表1.1 焊接检测过程中关键事件Tab.1.1 The key events in welding process标记 时间 事件a 7: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晓强;大气颗粒物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5期
2 施雨湘,肖诗祥,杨世柏;焊接气溶胶粒子均质形核机制研究[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施雨湘,杨世柏,肖诗祥;焊接气溶胶粒子非均质形核机制研究[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杨世柏,施雨湘,熊玉峰,肖诗祥;焊接气溶胶粒子的形貌特征[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林俊;刘卫;李燕;包良满;李玉兰;王广华;吴伟伟;;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6 孙在;黄震;王嘉松;;亚微米颗粒物的沉积与凝并的模拟与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7 赵宇亮;白春礼;;纳米安全性: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J];世界科学技术;2005年04期
8 张忠义,肖芸;职业人群的金属生物监测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9 余秋月,王先良,杨永坚;电焊作业工人血清SOD、GSH-Px和MDA改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10 孟紫强,胡敏,郭新彪,李德鸿,潘小川;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513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51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