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地震伤亡发生规律及灾民生理与心理创伤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3 07:28
【摘要】:研究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在全球范围内频发,是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1900年至今,全球一共发生了1330次不同震级的地震,共造成2,576,742人死亡,2,913,660人受伤,22,827,033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804,622,077,000美元。而中国是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尤其是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发生的玉树地震。地震会对受灾人员造成巨大的创伤,包括生理创伤以及心理创伤。生理创伤是指由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倒塌等机械原因造成受灾人员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心理创伤是指由于受灾人员受到地震灾害惨烈场景的巨大心理冲击造成心理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快速的医学救援是地震灾害应对和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而伤员救援以及心理救援是地震灾害救援行动的核心内容,了解地震伤员伤亡发生规律以及生理心理创伤程度对于提升地震救援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地震发生后大量的伤病员涌现,此时为生理急救期,重点为伤病员救治和后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心理危机期和健康干预期,灾后医学救援中心转向心理救援和疾病康复。地震伤病员救援涉及到伤亡发生总量、伤亡发生时序、伤亡发生影响因素、伤类、伤部、伤因等多维特征,了解地震伤病的发生基本规律以及不同伤病特征伤员的基本构成,才能科学地调配医学救援力量的种类。同时,地震对灾民造成的巨大创伤会持续地影响灾民的健康状况。健康是对由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1)生理健康:包括患病情况、慢性症状及自我评价的健康;(2)心理健康:包括焦虑、抑郁、认知、幸福感、满意程度等内容。研究灾民灾后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对于评价和提升地震医学救援效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首先利用芦山和鲁甸地震重灾区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住院伤员伤病类型、受伤部位以及受伤原因等特征,以及灾民灾后生理与心理状况。同时,收集国内外地震伤亡数据以及伤病数据,进一步分析地震伤员伤亡发生总量、时序以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地震伤员伤病类型、受伤部位以及受伤原因构成。其次,收集国内外地震灾民心理创伤文献资料,计算地震灾民PTSD发生率,并寻找地震心理创伤的敏感人群,进一步了解地震对灾民造成的心理创伤程度和易感因素。以期通过本研究成果为我国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和灾后灾民健康干预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本研究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基于两次地震灾区调研实证分析。利用芦山地震住院伤病员数据分析地震伤病员伤病特征,同时深入调查芦山重灾区灾民,分析地震对灾民心理的影响。并利用鲁甸地震后实地调研数据资料,进一步分析地震对灾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地震灾民健康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地震伤亡发生规律研究。通过国内外地震伤亡时序数据,探索地震后伤亡发生时序的规律,为动态评估伤亡人数提供依据。并分析地震伤亡人数的影响因素,寻找影响地震伤亡发生总数的关键因素。同时,收集国内外不同地震伤员伤病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不同震级、不同国家发展水平条件下地震伤病类型、伤病部分以及受伤原因。第四部分,地震心理创伤发生规律。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通过meta分析,计算地震后成年人以及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并根据人口社会学因素、震中创伤因素以及震后创伤因素筛选地震创伤心理危险因素。第五部分,研究总结。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成果、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一)地震伤亡发生时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发现地震伤亡时序规律主要成对数凸函数变化趋势,早期呈快速上升趋势,后期呈缓慢增长趋势的抛物线形态。通过预测模型计算得到,地震第23个小时发现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50%,第77个小时死亡累积百分比达到80%。而对于大型地震(死亡人数1000人),震后52小时死亡累积百分比才能达到50%,第231个小时死亡累积百分比才能达到80%,已经远远超出黄金72小时。地震总死亡人数越多的地震,其快速增长期经历的时间越长,总死亡人数趋于稳定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同时,本研究发现震级是影响地震伤亡规模最为直接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地震震级高的前提下,其他地震伤亡危险因素(如地震发生时间等)的作用会被强化,将导致大规模的地震伤亡发生。我国是地震尤其是大型地震频发的国家,一旦发生地震,受灾面积广、伤亡人数众多、救援地形复杂,这对我国大型地震救援准备和展开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二)地震伤病类型、部位以及原因分析。本研究收集国内外目前所有的地震伤员伤病数据,建立了标准化的地震伤病数据采集表格。在所有地震伤病类型中,骨折是最常见的伤病,占到所有地震伤病的48.37%。软组织伤是第二常见的地震伤病类型,占到所有地震伤病中的38.02%。感染、神经伤、烧烫伤、挤压伤以及截肢/指发生比例较小,分别为7.84%、4.87%、0.98%、8.17%以及2.94%。在所有地震伤病部位中,四肢伤最为常见,占所有伤病的48.61%,其余伤病部位发生比例从高到低为躯干(29.91%)、多处伤(19.71%)、头颈部(16.31%)、内脏(15.12%)、胸部(9.92%)、脊柱(8.88%)、腹部(5.90%)。在所有地震伤病原因中,砸伤占到所有伤病的53.17%,跌坠占到所有伤病的29.00%,掩埋占到所有伤病的25.46%。(三)震后灾民PTSD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震后成年人的PTSD平均发生率为25.88%,而震后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年人,为22.51%。PTSD发生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地震半年之后成年人人群的PTSD平均发生率为23.95%,半年后青少年灾民PTSD发生率为16.53%。我国地震PTSD发生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地震成年人灾民的PTSD发生率为23.97%,青少年PTSD发生率为18.78%。同时,成年灾民PTSD易感因素有年龄大、女性、教育程度较低、有过创伤史、震中受困、感到害怕、受伤、目睹伤亡、在地震中丧失亲人、缺乏社会支持、失业、财产损失和房屋受损。青少年灾民PTSD易感因素有女性、震中受困、感到害怕、受伤、目睹伤亡、在地震中丧失亲人、财产损失。(四)地震灾民生理和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实证研究。本研究发现芦山地震灾民的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6.61和8.12,芦山地震灾民心理状况好于汶川地震灾民心理状况。地震灾民中积极心理状态的人群有:少数民族、教育程度高、高家庭年收入、地震中本人没有受伤、地震中没有受困或处于险境、经历过汶川地震。地震灾民中消极心理状态的人群有:女性、少数民族、低家庭年收入、疾病史、地震中受伤、地震中受困或处于险境。同时,本研究通过鲁甸地震灾区调研进一步探讨地震对灾民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影响,发现鲁甸县灾区当地成年人灾民的生理健康(47.41 vs.50)和心理健康(37.42 vs.50)评分均低于中国的普通成年人人群,同时青少年灾民的生理健康(46.2vs.49.8)和心理健康(36.3vs.45.4)也均低于中国的普通青少年人群。成年灾民生理健康危险人群为老年、地震中受困、房屋财产损失、有疾病史、没有参与地震救援工作的人群。青少年灾民生理健康危险人群为地震中受困、女性、少数民族、地震受伤、房屋受损的人群。成年灾民心理健康危险人群为地震中感到恐惧、家人死亡、参与救援、地震受困的人群,青少年灾民心理健康危险人群为地震中感到恐惧、家人死亡、参与救援、地震受困的人群。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29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遵德;朱广生;毛宁波;祝文亮;杨在岩;赵学平;;用遗传算法选择储层预测中的地震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王永刚;张军华;;地震旋回分析方法在识别特殊岩性油藏中的应用[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常向东;;核工程选址中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侯扬善;张金亮;;薄层的地震特征及预测方法[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赵群;郝守玲;;缝洞地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唐湘蓉;李晶;彭绪州;陈新球;;地震特征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关键技术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翁辉辉;黄金水;;俯冲带地震周期的数值模拟——以日本Tohoku M9地震为例[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论文集[C];2014年

8 龚平;曾心传;严尊国;;地震发生时间的指数分布、Gamma分布和Weibull分布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百红;王世星;郑四连;;塔河油田南部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海涛;阎树彬;;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安多)的区域工程地质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5)[C];198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碧菡;地震伤亡发生规律及灾民生理与心理创伤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2 刘文岭;大庆宋芳屯油田芳2区块地震与地质资料综合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唐刚;基于压缩感知和稀疏表示的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D];清华大学;2010年

4 王淑英;胜利油田垦东北部油区储层特征与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马中高;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天琦;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7 甘其刚;川西坳陷深层致密非均质裂缝性气藏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璐;基于岩石物理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严建文;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致密储层地震响应模式研究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10 陈强;地球物理测井和地震联合检测天然气藏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萧惠中;地震波多属性参数提取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博;齐家地区青二三段储层胶结相地震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张虎;兴城—丰乐地区深层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储层预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任妹娟;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监测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朱峰;地震沉积学在玛湖凹陷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6 刘兵;区域地(矿)震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声发射模拟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7 唐成勇;基于局部结构的地震几何属性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普艳香;基于信号特征分析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边立恩;全频带地震信息挖掘与油气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武赛军;浅水湖盆砂体地球物理预测[D];长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8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518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