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不同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健康人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因子、肠道微生态及宿主—菌群共代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18 12:03
【摘要】:膳食脂肪摄入与体重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发病风险因子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一些观察性试验和干预时间较短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有代谢障碍的肥胖西方人群中,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对受试者的体重和相应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特别是糖代谢的主要指标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特别是大米被一些学者认定为引起代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部分西方学者提出,应该将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而不是脂肪摄入作为最适合的营养干预手段来达到降低肥胖和相关慢病的发病率。实际上,我国在30年前碳水化合物占了能量摄入的70%左右,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远低于现在。为了明确膳食脂肪摄入和健康人体重变化、慢病发病风险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对菌群宿主共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为期半年的全食供给随机对照试验,将307名健康非肥胖受试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总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同的膳食(蛋白质供能比三组一样),探究这三种膳食对健康非肥胖志愿者体重及宿主-菌群共代谢的影响。我们发现:(1)接受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lower-fat,higher-carbohydrate,LF-HC)干预组的受试者在体重、腰围、部分血脂水平较另外两组显著降低,而糖代谢的主要指标在三组之间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第二章)(2)通过对六个月干预前后受试者的粪便样品进行16srRNA测序,发现在门水平上,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higher-fat,lower-carbohydrate,HF-LC)组内显著降低,Baacteroidetes 的相对丰度在中脂肪中碳水化合物(moderate-fat,moderate-carbohydrate,MF-MC)组和 HF-LC 组内显著升高;在属水平上,Alistipes和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在HF-LC组内显著升高;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在HF-LC组中显著降低;而Blautia和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在LF-HC组内显著升高。通过属水平和生化指标的关联性分析发现,Bateroides相对丰度的变化值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的变化值呈正相关。而Blautia相对丰度的变化值和这几个胆固醇的变化值呈负相关。干预前后三组的肠型和整体结构多样性均无显著性变化。(第三章)(3)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TOFMS)平台定量检测六个月干预前后受试者粪便样品的宿主-菌群共代谢物,发现LF-HC组和HF-LC组在干预前后整体共代谢物有显著性差异。丁酸、3-吲哚丙酸在LF-HC组显著升高,而p-Cresol和吲哚显著降低。在HF-LC组,棕榈酸、花生四烯酸、硬脂酸、吲哚、吲哚乙酸显著升高,丁酸和戊酸显著下降。属水平和共代谢物的关联分析发现Bacteroides属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值和棕榈酸,p-Cresol以及吲哚的变化值呈正相关,Faecalibacterium属的变化值同丁酸的变化值呈正相关,及Ruminococcus属的变化值和p-Cresol的变化值呈负相关。(第四章)(4)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S)平台定量检测六个月干预前后受试者粪便样品胆汁酸谱,发现HF-LC组的总胆汁酸、次级胆汁酸、非结合型胆汁酸、牛磺胆汁酸在干预后显著升高。同时,HF-LC组总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值与LF-H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胆汁酸与菌群属水平的关联分析发现,Alistipes属的相对丰度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值同粪便上清液中总胆汁酸、非结合型胆汁酸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Bacteroides属的相对丰度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值同粪便上清液中的总胆汁酸、非结合型胆汁酸、脱氧胆酸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第五章)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项为期半年基于健康人的随机全食物供给试验,从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组成、宿主-菌群共代谢物方面探究了不同宏量营养素比例(特别是碳水化物和脂肪的比例)的膳食对中国健康人群的影响,我们的结果表明传统的低脂肪高碳水化物饮食在保持体重、脂代谢指标以及宿主-菌群共代谢物等指标上都优于高脂肪低碳水化物饮食。本试验的结果不支持白米饭是导致中国人代谢病的“元凶”,也不支持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取消总脂肪摄入”来改善中国居民持续上升的肥胖及慢病的发病率。
【图文】:

试验计划,时间表


2.2.1试验设计逡逑本研究是一项为期六个月的多中心三臂随机对照全食物供给试验,用于评估逡逑在经历营养转变的中国,改变膳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年轻非肥胖健康受试者体逡逑重变化及其相关风险因子的影响,旨在回答不同宏量营养素比例的膳食,特别是逡逑传统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还是西方的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更适逡逑合中国健康人。本试验经过三次筛选访视和为期一周的预干预从1145名潜在受逡逑试者中选出了邋307名健康非肥胖受试者,,随机分成三组,向其提供包括一日三餐逡逑以及饮品在内的所有食物。干预膳食设置了总能量相同,而碳水化合物、脂肪供逡逑能比不同的三个梯度来模拟近三十年来我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变化。试验逡逑期间,研究人员向受试者提供包括饮品在内的所有食物,每个月收集受试者的测逡逑量学指标、血液和粪便。试验的计划时间表、检测安排和概述分别见图2-2-1,逡逑表邋2-2-1邋和图邋2-2-2。逡逑

腰围,体重变化,组间,随机对照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逦第二章不同宏量营养素组成对中国健康人群体重及相应风险因子的影响逡逑逦—随机对照全食供给试验逡逑A邋Overall邋Mean邋Change逦A邋■■■邋LF-HC邋Diet邋—MF-MC邋Diet邋HF-LC邋Diet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151.41;TS20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D.Richards;J.Gong;C.F.M.deLange;孙得发;边四辈;;胃肠道菌群及其在单胃动物主要在猪的营养和健康中的作用:目前的认识,可能的调节方法及对菌群生态学新的研究方法[J];畜牧与兽医;2012年S1期

2 陈润泽;李鹏飞;胡雨奇;许尧;张利龙;袁杰力;李明;;肠道菌群在中药代谢中的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年08期

3 张庆云;谢学辉;俞承志;陈潆;柳建设;;不同共代谢基质对活性黑5脱色菌群脱色性能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7年09期

4 易起,刘天云;膳食脂肪和肥胖[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0年02期

5 徐万里;陆高;梁世杰;吴晓亮;裴丽霞;耿昊;宁厚旭;孙建华;;短链脂肪酸介导的菌群-宿主互动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年36期

6 丁锐;刘志洲;庞立园;张瑾;文姝;;菌群、乙醇代谢与急性酒精中毒的关系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年11期

7 缪其宏;新兵在服役适应期的肠道菌群[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2年01期

8 解傲;袁杰利;;肠道菌群热点问题[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年01期

9 ;改变肠道菌群 哪天都不晚[J];健康管理;2015年07期

10 张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铜绿假单胞菌作用下的共代谢降解[J];广东化工;201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朴建华;苏宜香;杨晓光;杨月欣;张坚;程义勇;卓勤;李敏;张彩霞;黄承钰;毛德倩;向雪松;勾凌燕;刘小立;;中国居民宏量营养素修订[A];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营养第十二次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会员大会论文集[C];2014年

2 周韫珍;;宏量营养素的摄入及研究[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黄流雅;胡娟;张巍;应维琪;;三氯乙烯在苯酚驯化微生物中的共代谢降解性能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Michael A Crawford;;当今膳食脂肪和健康研究的关注亮点[A];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膳食脂肪与健康”论文集[C];2010年

5 王以群;;脂质组学:一个研究膳食脂肪与健康的新工具[A];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膳食脂肪与健康”论文集[C];2010年

6 黄琦园;彭星星;贾晓珊;;四溴双酚A微生物去除的共代谢特性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7 郝微微;李佳;历娜娜;刘玉婷;温红珠;;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五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陈敏;郑高利;洪赤波;李楠;刘子贻;朱寿民;;膳食脂肪对血脂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9 印遇龙;黄瑞林;李铁军;范明哲;唐志如;刘强;Steve W Cui;;碳水化合物对猪营养及健康的作用(摘要)[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冯琴;;调节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学习班讲义[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德荣;人体肠道菌群成功植入猪体内[N];健康报;2007年

2 记者 徐敏;人体肠道菌群植入猪体[N];解放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梦然;膳食脂肪可延长线虫寿命[N];科技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高泓娟;除了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还有什么用?[N];中国食品报;2018年

5 ;节食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健康[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张丽君;调节菌群轻松享“瘦”[N];中国食品报;2013年

7 记者 陈怡;植入致瘦菌群能减肥吗[N];上海科技报;2010年

8 胡大一;谈谈锻炼与体重管理[N];健康报;2018年

9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锁定导致肥胖的肠道菌群[N];文汇报;2012年

10 玉华;怀孕了,体重增加多少才合适[N];家庭医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漪;不同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健康人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因子、肠道微生态及宿主—菌群共代谢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年

2 李雅婕;厌氧强化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中酚降解和产甲烷效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王雪莲;三氯乙烯的好氧共代谢与挥发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史敬华;不同基质共代谢降解地下水中四氯乙烯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隋红;生物通风和共代谢生物通风去除有机污染物及数学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车传燕;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及其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韩利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菌群对aGVHD的影响及预测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8 郭栋;单一肠内营养诱导维持克罗恩病缓解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年

9 邹志慧;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10 余鹏飞;肠道菌群在肥胖型胰腺炎发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源;大肠杆菌DH10B共代谢吡虫啉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CGMCC 1.1788 5-羟基吡虫啉脱水酶的分离纯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雪;温度和共代谢基质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纤维素乙醇废水效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3 张文健;不同共代谢基质调节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R551-3的吡虫啉代谢途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凤莲;饲喂不同纤维分解菌对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丽佳;妇女产后体重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胡健伟;中国部分地区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王春艳;普洱茶抑制膳食脂肪吸收功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芳;低出生体重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菅永平;放射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及其在肠道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10 杨玉芳;当归芍药散对APP/PSN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皖南医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588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588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a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