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溴联苯醚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毒性及IGF-1的保护作用
本文关键词:十溴联苯醚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毒性及IGF-1的保护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是最常见的一类溴化物阻燃剂,在环境中持续存在难以降解,并且可在食物链中不断聚集,现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十溴联苯醚(deca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 BDE-209)是PBDEs同源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人类的健康可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BDE-209可导致神经系统毒性,但其作用机制还未被阐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是作用于神经元的多功能多肽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元存活、轴突生长、神经元分化和维持突触连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研究了BDE-209对周围感觉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IGF-1对于BDE-209所致神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第一部分十溴联苯醚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毒性作用DRG是周围感觉神经元胞体聚集之处,神经肽免疫反应神经元和神经丝免疫反应神经元是DRG神经元的两种主要的表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和神经丝-200 (neurofilament-200, NF-200)分别是这两种主要表型神经元表达的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 GAP-43)可在所有DRG神经元亚群表达,可作为神经再生的标记物。为检测BDE-209对DRG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将分散培养48 h的大鼠DRG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1) BDE-209 (10 μmol/L); (2)BDE-209 (20 μmol/L); (3) BDE-209 (40 μmol/L);(4)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溶剂对照组;(5)正常对照组:DRG神经元正常培养,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DRG神经元在以上分组处理后继续培养48 h,然后进行相应指标的测定。用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AP2)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后测量单个神经元突起的长度,用水溶性四唑盐-1(water soluble tetrazolium salt-1, WST-1)试剂盒进行DRG神经元细胞活力检测,用Hoechst 33342染色的方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用GSH检测试剂盒检测GSH的表达水平,用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变化,分别用real-time PCR分析技术和Western blot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BDE-209对DRG神经元GAP-43、CGRP和NF-200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分别用GAP-43、CGRP和NF-200和MAP-2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GAP-43、CGRP和NF-200在原位的表达。结果显示,BDE-209可使DRG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变短,神经元活力减低、凋亡率升高,GSH水平降低、ROS水平增高,神经元再生标志物GAP-43的mRNA、蛋白及原位的表达降低,CGRP和NF-200蛋白及其mRNA的水平下降,神经肽免疫反应和神经丝免疫反应神经元表型比例降低,并且BDE-209的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高而增强。以上结果表明,BDE-209可影响DRG神经元的生长,并且对不同亚型的DRG神经元都可产生毒性作用。第二部分IGF-1缓解+溴联苯醚所致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毒性的作用IGF-1作为对神经元有重要作用的多肽类神经生长因子,可结合到在神经元表达的IGF-1受体(IGF-1R),并激活其下游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l/2, ERK1/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1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Ak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为探讨IGF-1对BDE-209所致的DRG神经元神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将原代培养48 h的大鼠DRG神经元随机分为6组:(1)BDE-209 (40 μmol/L);(2)BDE-209(40 μmol/L)+IGF-1(20 nmol/L);(3)ERK1/2抑制剂PD98059(10μmol/L)+BDE-209(40 μmol/L)+IGF-1(20 nmol/L);(4)PI3K抑制剂LY294002(10μmol/L)+BDE-209(40 μmol/L)+IGF-1(20 nmol/L);(5) PD98059(10μmol/L)+LY294002(10 μmol/L)+BDE-209(40 μmol/L)+IGF-1(20 nmol/L);(6)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PD98059和LY294002在应用IGF-1之前30 min加入培养液。DRG神经元继续培养48h后,检测神经元突起长度、细胞活力、凋亡情况、GSH和ROS的水平、神经元再生标记物GAP-43的表达以及神经元表型的变化。结果显示,IGF-1可以明显缓解BDE-209对DRG神经元突起长度、细胞活力、细胞凋亡情况和氧化应激程度的影响,并可以增加GAP-43和CGRP的表达,而对NF-200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IGF-1的作用可被单独或联合应用PD98059或LY294002所抑制。以上结果表明,IGF-1对BDE-209损伤的DRG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且主要作用于神经肽免疫反应神经元。IGF-1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以及调节GAP-43和CGRP的表达有关,并且可能是通过ERK1/2和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的。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缓解BDE-209所致神经毒性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十溴联苯醚 神经毒性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神经元 背根神经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114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符号及缩略语12-14
- 主要试剂及来源14-16
- 主要仪器设备16-17
- 第一部分 十漠联苯栤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毒性作用17-45
- 前言17-20
- 材料和方法20-25
- 结果25-36
- 讨论36-39
- 参考文献39-45
- 第二部分 IGF-1缓解十漠联苯栤所致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毒性的作用45-70
- 前言45-47
- 材料和方法47-49
- 结果49-63
- 讨论63-66
- 参考文献66-70
- 小结70-71
- 文献综述71-84
- 参考文献76-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84-85
- 致谢85-86
- 附件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雨晗;王玉明;郑人源;李亚;张红;邓缅;;维生素C对神经元细胞生长的时间剂量效应[J];营养学报;2009年05期
2 ;一种改良的神经元培养技术[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年03期
3 沈红;王景贺;刘利;林志国;车彦军;张帆;张凤民;白云龙;杨富明;;体外癫痫神经元细胞膜显微结构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何庆嘉,杨凤桐;辐射诱发神经元细胞微核率与克隆活存不相关[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0年06期
5 黄燕,谢毅;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8年06期
6 陈思;张博爱;史静宇;孙岩;田田;付振强;李俊敏;;阿托伐他汀对Aβ损伤的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4年03期
7 沈骅睿;吕文科;杨松涛;;中药仙茅对骨髓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定向诱导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梁伟伦;黄慧玲;武俏丽;王辰;张文治;苏心;只达石;;低浓度α-生育酚对神经元细胞膜的保护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9 李玺,张雪飞,乔成林;脑尔康对老年痴呆小鼠脑内胆碱酯酶活性及神经元的影响[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严稽文;黄其林;;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机械损伤神经元的保护[J];四川医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晓晶;叶仕桥;郑莉;陈晓钎;;14-3-3蛋白在神经元细胞死亡和分化中的作用[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汪雯翰;杨焱;张劲松;王钦博;刘艳芳;唐庆九;贾微;冯娜;周帅;唐传红;;桑黄提取物对叠氮钠诱导神经元细胞活力下降的修复作用[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赵艳红;王京燕;;蒿甲醚对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汲娟娟;陈联万;白淑云;;SNr神经元BKCa通道在葡萄糖剥夺条件下的作用[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郭世磊;张传森;;中枢离断兔股神经干细胞源性神经元细胞移植[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6 蔡蕾;;神经元细胞内nrsf/rest基因缺失加重酒精对新生小鼠神经系统的损伤[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刘斌;吴孟海;张晋霞;张强;;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神经递质关键酶表达及神经节苷脂(GM1)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谌章舟;曹春阳;代汉川;徐在言;伍晓雄;;CoREST SANT结构域的表达、纯化与非编码小dsRNA激活神经元基因发育机制初步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赵似兰;;用建模仿真来启示神经元特征状态整合成宏观功能状态的脑信息处理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黄四云;潘频华;;NGF诱导感觉神经元细胞iNOS及SP的表达及IRF-1对其的调控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筠;神经元细胞活动能反映记忆“轨迹”[N];大众科技报;2000年
2 记者 曹玲娟;神经元为啥长成“大树”[N];人民日报;2006年
3 何华虹 译;干细胞“干”劲大[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辛华;小鼠神经元让机器人“听话”[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美揭开“意识之眼”的秘密[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滕继濮;哈佛专家将老鼠大脑“染”成七色“彩虹”[N];科技日报;2007年
7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复旦大学教授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副总编 老鬼阿定;“脑计划”是当前创新的制高点[N];计算机世界;2013年
9 记者 张小军;“意识之眼”被揭秘[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阿胜;死亡阴影下孕育生机无限[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萌;全身麻醉药物选择性诱导脑内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D];复旦大学;2014年
2 吴政;氯离子共转运体KCC2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抗癫痫靶点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林秋霞;大脑皮层神经元体外诱导分裂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刘丽;大鼠SCG神经元细胞中PIP5K亚型与PIP_2以及M电流调节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张岫竹;大剂量GC对PVN神经元合成CRH的调节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后的表达变化[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白雪;十溴联苯醚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毒性及IGF-1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蒙庆团;人和小鼠神经元细胞核RNA的分离与制备[D];中南大学;2014年
4 曾捷;支持向量机在神经元空间结构分类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5 朱奇;外周高渗刺激对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04年
6 黄河;突触噪声作用下神经元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温度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保国;miR-26a对小鼠神经元形态发育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8 郭世磊;中枢离断兔股神经干细胞源性神经元细胞移植[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陈思;阿托伐他汀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10 梁立嗣;拓扑结构对HR神经元细胞同步转变调控作用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十溴联苯醚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毒性及IGF-1的保护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6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