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慢性应激生物标志物发皮质醇浓度与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的前瞻性关联

发布时间:2020-04-17 17:50
【摘要】:研究目的采用发皮质醇浓度评估作为慢性应激生物学指标,验证“慢性应激与男女童青春期发育提前存在关联”的假说。方法2016年3月,选取蚌埠市2所小学1~3年级儿童2326名,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建立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基线收集发根样本(n=126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发皮质醇浓度(hair cortisol concentration,HCC),同时开展父母和儿童问卷,收集出生日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含糖饮料摄入、体重状态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随访男女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男童睾丸容积、女童乳房发育)至2017年3月。随访结束时,选取发皮质醇浓度和青春期发育随访资料完整的儿童纳入分析,共计1069名(男童518名,女童551名)。发皮质醇含量为非正态分布,以P_(50)(P_(25)~P_(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性别差异。采用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不同性别、体重状态、家庭经济状况儿童HCC浓度进行比较。根据男女童睾丸或乳房发育进程,将青春期发育分为发育未进展组、新发育组和发育进展组。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青春期发育进程组儿童HCC浓度的差异。根据课题组编制的《中国汉族儿童青春发育时相评定年龄界值》,评价随访结束时青春期发育是否提前。HCC按四分位数(quartiles)浓度分为Q1~Q4四组(以最低值Q1为参照组),校正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含糖饮料摄入、体重状态和家庭经济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皮质醇不同四分位分组与随访结束时青春期发育提前之间的关联。结果基线调查2326名儿童,其中提供合格头发样本并成功检测发皮质醇浓度儿童共1263名儿童,男童598人,女童665人,平均年龄(8.0±0.8)岁。1年后成功随访1069名儿童,平均年龄(9.0±0.8)岁,男童518人,女童551人。平均BMI为(18.32±3.29)kg/m~2。随访结束时,女童乳房发育未进展组、新发育组和发育进展组检出率分别为55.9%(308人)、30.1%(166人)和14%(77人);男童睾丸容积发育未进展、新发育组和发育进展组检出率分别为94.2%(488人)、5.4%(28人)和0.4%(2人);女童乳房发育提前检出率为23.2%(128人),男童睾丸容积发育提前检出率为6.9%(36人)。发皮质醇浓度(HCC)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浓度为11.76[IQR:10.56,13.09]pg/mg。女童HCC在新发育组(12.02 pg/mg)和发育进展组(12.47 pg/mg)显著高于发育未进展组(11.50 p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1,P0.001)。男童HCC在发育未进展组(11.81 pg/mg)、新发育组(12.37 pg/mg及发育进展组(13.11 pg/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P=0.262)。女童乳房发育提前组HCC(12.45 pg/mg)高于发育未提前组(11.53 p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49,P=0.002);男童睾丸容积发育提前组和发育未提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56,P=0.291)。校正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含糖饮料摄入、体重状态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后,以发皮质醇最低组(Q1)为参照,发皮质醇浓度最高组(Q4)女童随访结束时乳房发育提前风险是HCC最低组(Q1)女童的1.87倍(95%CI:1.20-3.20);未发现HCC与男童睾丸发育提前的关联(OR=2.18,95%CI:0.74~6.47;P=0.160)。结论本研究基于健康儿童队列,采用发皮质醇浓度作为童年期慢性应激的生物标志物,客观评价男女童第二性征发育水平并开展1年随访,结果提示慢性应激与女童乳房发育提前风险密切相关。本研究拓展了以往相关研究中依赖主观报告的慢性应激评价方法和横断面调查的局限性,进一步支持了社会心理加速理论提出的“慢性应激与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假说。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1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筱琪;苗林艳;;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治疗前后血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糖尿病新世界;2017年20期

2 曹煜红;任领华;仇丽霞;赵芳;郭玮;韦海仙;;职业紧张对火车司机血清中皮质醇浓度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3 胡林森;刘多三;;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中皮质醇浓度变化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反应的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7年04期

4 于蓝,马慧如,沈云清,孙锐,李少波,杜文杰,张弘强;气功疗法对甲状腺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作用的初步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8年01期

5 林凤,王岱明,曾纪骅,段恕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血皮质醇的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88年05期

6 张昱,刘多三,林世和,饶明俐,孙文伟;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浆TSH、GH、FSH及皮质醇浓度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9年01期

7 许旭艳;陈艳;游永月;刘宝英;;职业应激对铁路职业人员血中皮质醇浓度的影响[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8 刘新亮,姜宝善,周绍才,鲁少琴,马群,沙学明;格林—巴利综合征血皮质醇浓度与淋巴细胞功能[J];综合临床医学;1992年04期

9 张小来;朱文娟;李兰;余安汇;盛夕曼;邢桂梅;闫波;;二日夜班对血皮质醇浓度影响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顾锡炳;徐月琴;;重型肝炎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J];药品评价;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许丽;李春盛;;SIRS、MODS患者血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预后[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2 许丽;李春盛;;SIRS及MODS患者心率变异(HRV)和血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浓度变化与预后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林林;蒋春雷;;岛礁驻守人员应激水平心理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7年

4 尹国安;孙国鹏;黄大鹏;;少量添加稻草对生长猪福利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高友光;林献忠;林财珠;曾凯;林博;;不同全身麻醉对老年人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6 崔青;侯钢;;抑郁症患者晨重夕轻特征与血浆细胞因子、皮质醇浓度关系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乔颖;久坐电脑前,人爱吃甜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蒲昭和;引导患者走出“完美心疲劳”[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记者 陈丹云;天冷犯困是病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晶晶;慢性应激生物标志物发皮质醇浓度与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的前瞻性关联[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孔艳红;儿童受欺负与HPA轴功能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徐尤年;老年术后危重病人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探讨[D];昆明医学院;2007年

4 贾媛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山羊血液皮质醇浓度和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5 马建华;合并焦虑、抑郁的原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肾素及皮质醇浓度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胡玉翠;心理干预在老年麻醉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赵倩;氯胺酮联合曲马多用于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D];中南大学;2006年

8 樊翠翠;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皮质醇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9 国欣涛;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继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10 陈镜伊;地塞米松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631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631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