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砷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较为丰富的元素。砷以及砷的化合物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的人类I类致癌物。来自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的文献提示,砷对机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砷诱导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机制研究尚不完善。近年来,砷对免疫系统及免疫细胞的损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机体免疫防御反应中扮演免疫监视的角色。研究表明无机砷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DC的免疫抑制效应。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细胞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下一种普遍存在的应激反应,也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一种分解代谢途径。已有研究显示DC中的自噬可影响其固有免疫功能以及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关于无机砷对DC自噬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深入探讨无机砷对DC细胞溶酶体-自噬途径的可能影响,并进而探究关键转录因子E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TFEB)对于DC的自噬-溶酶体途径以及在砷暴露所致DC免疫抑制效应中的可能作用,为砷对DC的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C57BL/6小鼠体外诱导培养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BMDC)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无机砷染毒以及不同的干预措施,观察和探究无机砷对BMDC自噬功能的影响。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过表达TFEB观察和探究TFEB对DC的自噬-溶酶体途径以及在无机砷诱导BMDC免疫抑制效应中的可能作用。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和溶酶体BMDC诱导培养至第六天收集,细胞离心后加入适量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配制)置于4℃冰箱固定2 h或更长时间。经过漂洗、固定、再漂洗、块染、梯度脱水、包埋剂梯度渗透、加热聚合等过程后,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双层膜自噬小体及溶酶体,保存记录。2.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BMDC用不含血清的1640培养基重悬于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根据实验目的用特定浓度的LPS及无机砷处理6 h。处理后,轻轻吹打并收集细胞,提取BMDC蛋白,并测定蛋白浓度。根据目的蛋白的分子量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随后经过蛋白变性、蛋白上样、电泳、转膜、封闭、一抗孵育、二抗孵育、清洗,最后ECL发光检测LC3、Atg5、Atg12、Atg16L1、p-m-TOR/m-TOR、p62/SQSTM1、TFEB、Lamin B、LAMP1、LAMP2、Cathepsin D、Cathepsin L、Cathepsin S、Cathepsin B、Legumain/AEP、ATP6V1A、ATP6V1E1、ATP6V0A1和β-actin蛋白的表达水平。3.BMDC免疫荧光染色BMDC诱导培养第六天收集并进行LC3B免疫荧光染色。4%多聚甲醛固定15min,免疫染色洗涤液洗1min,3次。封闭液封闭,室温1 h。加兔抗LC3B单克隆抗体,4℃过夜。洗涤液洗1 min,3次。滴加标记绿色荧光的抗兔DyLight?488。洗涤液洗1 min,3次。避光条件下滴加含DAPI的防淬灭封片剂。在Nikon 90I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照片。4.Real-time PCR分析基因转录活性BMDC诱导培养第六天收集,轻轻吹打收集细胞,1300 rpm/min离心弃上清,用预冷PBS重悬后再次离心弃上清,用Trizol法提取BMDC总RNA,测定所提取的RNA浓度和纯度,用GoScript~TMM Reverse TranscriptionSystem反转录试剂盒将mRNA逆转录为cDNA。实时定量PCR分析采用GoTaq?qPCR Master Mix试剂盒。采用Q6实时定量PCR仪进行检测,分析处理数据。5.Lysotracker Red染色BMDC诱导培养第六天收集,取1μl Lysotracker Red加入到20 ml细胞培养液中,配制终浓度为50 nM的工作液。细胞以合适密度接种于6孔板玻片上,去除细胞培养液,加入37℃预温的Lysotracker Red工作液,孵育30 min后换正常培养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拍照分析。6.TFEB慢病毒感染细胞诱导培养第六天,用完全培养基制备1×10~5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到6孔板中。根据细胞MOI及病毒滴度,分别加入相应的慢病毒LV-TFEB及阴性对照病毒LV-CON病毒量,37℃培养10 h。中途补充完全培养基以保持细胞活性,感染约72 h后,观察感染效率。7.流式细胞术测定BMDC表面分子收集各个实验组BMDC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个数约至2×10~5个/ml,离心后弃上清,将BMDC重悬于100μl stain buffer,根据流式荧光抗体说明书,按照适当的比例加入MHC II-APC流式荧光抗体进行标记染色。4℃避光孵育30 min,清洗后混匀,使用BD流式细胞仪进行上机检测。8.BMD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ELISA测定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首先包被TNF-α、IL-1β和IL-6抗体。第二天,弃去板中液体并清洗三次,加入1×ELISAPOT稀释液,室温下孵育1 h后,清洗三次。用1×ELISAPOT稀释液梯度稀释标准蛋白,加入标准品和待测BMDC上清液,封板后室温孵育2 h,清洗三测后,加入Avidin-HRP,室温孵育l h。弃去液体并清洗六次。加入1×TMB substrate solution,室温下避光孵育15 min。最后加入ELISA终止液,使用酶标仪检测并分析。9.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示为mean±SD。各组间的差异比较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方差齐,采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 T3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无机砷暴露导致BMDC自噬体数量增多、LC3蛋白水平升高以及Map1lc3b基因转录活性的增强与Con组相比,1μM As染毒12 h后可见一定数量自噬小体;在LPS诱导的促成熟DC中,与Unt组相比,1μM As染毒12 h可以诱导DC形成更多的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As(0.25,0.5和1μM)暴露6 h后,均能明显诱导BMDC LC3 I和LC3 II蛋白表达的增加(p0.05)。1μM As染毒12 h后,LC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此外,1μM As可诱导BMDC Map1lc3b转录活性显著增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机砷对BMDC中Atg5、Atg12-Atg5、Atg16L1及p-mTOR/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s处理组的Atg5、Atg12-Atg5和Atg16L1表达未见差异性变化。而不同浓度的As剂量依赖性的诱导了BMDC p-mTOR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OR总蛋白表达水平基本保持不变。3.无机砷诱导BMDC自噬具有mTOR依赖性与未处理组相比,Rap处理组可下调p-mTOR的表达,以及上调LC3 II/LC3 I的显著表达(p0.05);与As处理组相比,Rap与As共同处理组可诱导LC3 II/LC3I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无机砷上调BMDC中p62/SQSTM1蛋白表达和Sqstm1的转录活性与未处理组相比,不同浓度的As(0.25,0.5和1μM)剂量依赖性的诱导p62蛋白表达的增加,且在As浓度为1μ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从6 h起无机砷即可诱导p6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到24 h到达一个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μM As还能明显诱导BMDC Sqstm1转录活性增强,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砷诱导LC3和SQSTM1/p62蛋白表达结果基本一致。5.无机砷可抑制BMDC自噬流与As处理组相比,CQ处理组LC3 II/LC3 I的比值显著下调(p0.05),说明无机砷不仅增加自噬体的合成,而且抑制了自噬体的降解。此外,与未处理组相比,As处理组、CQ处理组以及CQ+As联合处理组的自噬特异性降解底物p62蛋白水平均显著性上调(p0.05),且升高倍数基本一致,更加说明无机砷抑制了LPS诱导促成熟BMDC的自噬流,导致自噬降解底物如p62蓄积。6.无机砷影响TFEB核转位本研究中,用1μM的As处理细胞12 h后,分别收集BMDC核蛋白、胞浆蛋白和全蛋白。我们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TFEB的蛋白表达水平,发现无机砷可明显下调LPS诱导促成熟BMDC中TFEB全蛋白及核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胞浆蛋白中TFEB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以上结果说明无机砷可抑制BMDC TFEB核转位。7.无机砷抑制BMDC溶酶体发生数量、膜完整性和酸化功能As可使LPS诱导促成熟BMDC中Lysotracker red红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表达量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无机砷可降低LPS诱导促成熟BMDC酸性溶酶体数量。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在未处理组中,溶酶体中含有摄食的物质,并对其进行消化,溶酶体膜大致完整;而在As处理的LPS促成熟BMDC中,可观察到溶酶体膜不完整的现象。另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无机砷可下调LPS诱导促成熟BMDC中LAMP1和LAMP2,以及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TSD、CTSL、CTSS以及AEP的蛋白表达水平。8.TFEB缓解无机砷抑制BMDC溶酶体相关蛋白的表达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组BMDC中LAMP2、CTSL、CTSB、CTSD和AE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说明TFEB的过表达可诱导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2的表达;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组BMDC中LAMP2、CTSL、CTSB、CTSD和AEP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上升。9.TFEB缓解无机砷抑制BMDC自噬流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组BMDC中LC3 I和LC3 II以及p62的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另外,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下调BMDC中Map1lc3b的mRNA表达,而Sqstm1基因表达水平未见显著性改变。10.TFEB对无机砷抑制BMDC抗原提呈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中MHC II分子的表达,以及Cd83和Cd40的mRNA表达,但无统计学差异;而Cd86和Cd80基因表达水平未见显著性改变。另一方面,我们还观察到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中Ccr5和Ccr7的mRNA表达,且上调Ccr5的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TFEB对无机砷抑制的BMDC趋化因子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显著性上调BMDC分泌于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p0.05)。而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分泌于上清液中IL-1β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发现,与ELISA结果基本一致,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中Tnf-α和Il-1β的基因转录活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TFEB对无机砷抑制的BMDC中Th1型细胞因子IL-12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显示,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显著性上调BMDC分泌于上清液中IL-12p70的表达(p0.05)。另一方面进行realtime-PCR检测,与ELISA结果基本一致,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中Il-12a和Il-12b的基因转录活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中Il-12a和Il-12b的基因转录活性,但无统计性差异。13.TFEB对无机砷抑制的BMDC中Th17型细胞因子IL-6和IL-23的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显示,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分泌于上清液中IL-6的表达,且前者具有统计性差异。另一方面,与ELISA结果基本一致,realtime-PCR结果显示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均可上调BMDC中Il-6的基因转录活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LV-TFEB均可轻微上调BMDC中Il-23a的基因转录活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TFEB对无机砷诱导的BMDC中Treg型细胞因子IL-10和TGF-β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显示,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可上调BMDC分泌于上清液中IL-10的表达,且前者具有统计性差异。另一方面,用realtime-PCR方法对细胞中Il-10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无论在未给予砷处理(Unt)组还是在给予砷处理(As)组中,与LV-NC组相比,LV-TFEB均可下调BMDC中Il-10的基因转录活性,且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LV-TFEB均可轻微上调BMDC中Tgf-β的基因转录活性,但均没有统计性差异。结论:1.无机砷能够影响BMDC自噬-溶酶体途径。一方面,能够mTOR依赖性的诱导BMDC自噬体增多,同时还能够阻碍成熟BMDC的自噬流,对溶酶体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过表达TFE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BMDC溶酶体功能和缓解无机砷诱导的BMDC受阻自噬流,同时对无机砷诱导的BMDC免疫抑制效应起到一定的拮抗作用。
【图文】: 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 结果3.1 无机砷对 BMDC 自噬体形成的影响3.1.1 无机砷暴露导致自噬体数量增多透射电镜结果如图所示(图 3.1.1),用浓度为 1 μM 的 As 单独处理或与 25 ng/mlLPS 共同处理细胞 12 h 后,我们可以观察到,与 Con 组相比,1 μM As 染毒 12 h后可见一定数量自噬小体;在 LPS 诱导的促成熟 DC 中,与 Unt 组相比,1 μM As染毒 12 h 可以诱导 DC 形成更多的自噬小体。
(p < 0.05)。另一方面,从图 3.1.2 B 可以看出,在 LPS 诱导的促成熟 BMDC 中与 Unt 组相比,不同浓度的 As(0.25, 0.5 和 1 μM)剂量依赖性的诱导了 LPS 促成熟 BMDC LC3 I 和 LC3 II 蛋白表达的增加,且诱导 LC3 II 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LC3 II/ LC3 I 在 As 浓度为 1 μM 时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此外,为了更好的验证无机砷对 BMDC LC3 蛋白表达的影响,我们观察了经μM As 染毒 12 h 后 LC3 蛋白荧光表达情况。用浓度为 1 μM 的 As 单独处理或与 2ng/ml LPS 共同处理细胞 12 h 后,实验结果如图所示(3.1.2 C),最左图是 LC3 蛋白荧光图,中间是 BMDC 胞核的 DAPI 染色,最右图为蛋白和胞核的合成图。合成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 Con 组中,LC3 蛋白有一定的表达量,与 Con 组相比,1 μMAs 处理组中 LC3 蛋白的表达量增加;在 LPS 诱导的促成熟 BMDC 中,与 Unt 组相比,,1 μMAs 染毒 12 h 后,LC3 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说明与 western blot 结果一致无机砷可诱导 BMDC 的 LC3 蛋白表达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柳长吉;杨冬梅;张继明;;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稻谷中的无机砷[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年01期
2 王滨;;食品无机砷含量分析及其限量值研究的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3 王滨,王耀成,江永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无机砷[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年11期
4 王滨,王耀成,王建平,江永圣,易卫斌;食品中无机砷含量的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5 宫慧芝;高双;罗姚佳;姜泓;陆春伟;张新玉;孙贵范;;环境中条件致病菌对无机砷毒性降解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4期
6 迂君,张长立,高嵘;ICP-AES法测定海产品中的无机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年05期
7 方晓;职业性无机砷暴露的生物学监测[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0年02期
8 齐德生,于炎湖,刘耘,赵同欢;盐酸浸提法测定饲料无机砷[J];中国饲料;2000年22期
9 赵长盛;任立霞;刘静;程燕;;海产品油脂中无机砷提取方法的优化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年12期
10 钟凯;;如何面对大米中的无机砷?[J];百科知识;201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立;周谙非;陈光;陈玉红;杨彦丽;王浩;杨红梅;;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食品中无机砷及其形态的研究[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2 戴文津;孙恢礼;陈华;;海产品无机砷检测及含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天红;王联珠;;两种有机砷在海藻无机砷检测的影响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施宏景;胡家英;丁刚;董仕林;;食品中无机砷限量标准研究[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谭婷婷;王瑛;;食品中砷的形态及无机砷降低毒性的研究进展[A];“食品工业新技术与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闫军;高峰;张锐;韦昌金;刘霁欣;;应用HPLC-HGAFS联用技术定测海产品中无机砷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德章;易玲辉;;无机砷经由ATM讯息途径诱引细胞内p53蛋白之堆积[A];海峡两岸首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武瑞瑞;王惠惠;孙汝;武夏芳;徐苑苑;皮静波;;Nrf2及其介导的适应性抗氧化反应在无机砷致癌效应中的作用[A];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C];2018年
9 张璇;陈致飞;吴琴;王晓珂;王春;陈刚;;锌离子对小鼠吸收三价无机砷影响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10 王德钊;汪广兴;张红兴;陈洁;;地下水中无机砷的检测方法进展[A];第七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中国消费者报 万晓东;4种海带无机砷超标[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2 江耘舟;藻类制品无机砷检测用新法 大连裙带菜可放心食用[N];中国渔业报;2007年
3 李娜;警惕进口干羊栖菜无机砷含量超标[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4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钟凯;了解食品的安全真相(下)[N];家庭医生报;2016年
5 赵陕雄;铲除有害食品 法律请亮剑[N];中国质量报;2005年
6 翟超;大米含砷?以后还能不能吃米饭了?[N];河南科技报;2019年
7 钟方南;肉类国标将检查总砷 含砷饲料或将被禁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荆文娜;大米含砷 食品安全的“小船”不应说翻就翻[N];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璐;无机砷影响树突状细胞自噬-溶酶体途径和转录因子EB的可能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2 Kanwal Rehman;无机砷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与蛋白相互作用以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汪宁欣;无机砷在淡水浮游植物和动物中的富集与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李响利;砷甲基化过程中S-腺苷甲硫氨酸和砷与人砷甲基化酶结合位点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秋燕;低水平无机砷暴露与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王跃龙;光化学蒸气发生样品引入测定环境水中无机砷和铅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3 高继庆;海藻中形态砷的分析及受加工工艺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陈丽竹;菲律宾蛤仔无机砷甲基转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6年
5 张建辉;食品中无机砷、镉和锌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董晓玲;不同水生植物对无机砷的吸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刘琳;不同价态无机砷对水稻秧苗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8 张金娥;我国部分河流、河口及邻近海域中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郭莹莹;海藻中砷化合物检测技术研究及食用安全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李俊;海藻中砷的含量和形态分析及砷在小鼠体内的代谢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63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