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图文】:
3.1 探针浓度优化在TAKARA公司试剂推荐的体系下,为了进一步确认最低探针浓度,故对其做优化实验。探针浓度安排在10 uM、5 uM、2.5 uM、1.25 uM,结果如图2-1。根据扩增曲线峰形可知,,当浓度为2.5 uM和1.25 uM时,扩增曲线呈S型曲线,而浓度在5 uM以上时,扩增曲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S型曲线。故根据实验结果,探针的浓度为1.25 uM。图 2-1 探针浓度优化结果Fig 2-1 The optimizated results of probe concentration3.2 五种食源性致病菌的 qPCR 实验将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和副溶血弧菌的基因组DNA分别进行 10倍梯度稀释后,作为qPCR模板DNA,进行qPCR实验。以标准品稀释后对应的拷贝数为横坐标
基因组DNA分别进行 10倍梯度稀释后,作为qPCR模板DNA,进行qPCR实验。以标准品稀释后对应的拷贝数为横坐标,Ct值作为纵坐标建立沙门氏菌qPCR标准曲线,结果如图2-2~2-6。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15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慕云;刘二龙;谢力;柯碧霞;曹际娟;许龙岩;;基于TaqMan探针三重荧光PCR检测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10期
2 高春银;吴国平;马卫东;王星星;赵立;;皮氏罗尔斯顿菌Milliflex Quantum快速检测替代方法验证[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年03期
3 张银旺;荣媛;;CPS4显色培养基在分离鉴定泌尿道病原菌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23期
4 陆海霞;黄小鸣;朱军莉;;超高压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的损伤和致死机理[J];微生物学报;2014年07期
5 田华;吴潇韫;;MobiLab病原微生物现场快速检测系统[J];现代科学仪器;2013年04期
6 陈冬平;罗薇;;沙门氏菌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国际权威齐聚厦门共同关注微生物危害[J];食品与机械;2012年05期
8 孟双;李娟;王艳;白雪梅;叶长芸;;阪崎肠杆菌实时荧光双重TaqMan 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10期
9 陈诺;唐善虎;岑璐伽;李雪;;多重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10期
10 原铨;;Biolumix微生物实时荧光光电检测系统:创新性的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J];食品安全导刊;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申进玲;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分型及毒力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祝儒刚;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及定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3 杨保伟;食源性沙门氏菌特性及耐药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江玲丽;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析及其重组菌构建与免疫原性[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晓帆;转基因大豆、转基因马铃薯与阪崎肠杆菌的荧光PCR和数字PCR检测[D];青岛大学;2017年
2 周敏琪;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婴幼儿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克罗诺杆菌属)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夏诗琪;基于不同标记物的免疫层析方法检测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4 夏灿;大肠杆菌O157:H7和单增李斯特菌主要毒力因子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5 伊娜娜;不同毒力单增李斯特菌LIPI-1全序列分析及致病性差异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罗华标;浙江省食品检验机构现状调查及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7 魏琼;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杨平;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联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许一平;多重PCR检测沙门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0 张立明;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提取上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9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65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