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小于胎龄儿追赶生长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研究河北省廊坊地区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出生后追赶生长的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河北省廊坊市妇幼保健中心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体重分为SGA组、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组、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组,收集出生时至2岁的随访资料。统计分析SGA出生后追赶生长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 SGA 661 例(8.3%)、AGA 6,571 例(82.5%)和 LGA 729 例(9.2%)。SGA组2岁时矮小的比例为0.9%,与AGA组(0.6%)和LGA组(0.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SGA追赶生长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年内,出生后6个月时SGA组身长增长速度为36.17±4.79cm/年,显著高于AGA组(35.47±3.98 cm/年)和LGA组(34.51±4.52 cm/年),P均小于0.001;出生后12个月时,SGA组身长增长速度降至17.46±3.53 cm/年,仍高于AGA组(16.94±3.53 cm/年)和LGA组(17.03±3.60 cm/年),P均小于0.001;18个月和24个月时,三组身长增长速度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SGA组1岁内身长增长速度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Apgar评分呈负相关;与胎盘重量呈正相关(r=0.116,P=0.044),而与胎儿胎盘重量比(fetal/placental weight ratio,F/P)比值呈负相关(r=-0.216,P0.001)。结论99.1%(655/661例)SGA儿童在2岁时完成追赶生长,且追赶生长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年内。SGA追赶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身长、体重及Apgar评分等。SGA追赶生长与胎盘重量呈正相关,而与F/P 比值呈负相关,提示胎盘不适当过重不仅参与SGA的发生,还可能与SGA远期预后相关,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部分小于胎龄儿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评价及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与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目的回顾性分析SGA矮小儿童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tion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治疗效果及对体重的影响,以及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激发试验与矮小患儿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45例SGA、36 例孤立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solated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IGHD)和24例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rhGH治疗后身高增长情况以及对体重的影响。根据左旋多巴GH激发试验和胰岛素低血糖GH激发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GHD组和非GHD组,分析GH激发试验结果与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SGA组rhGH治疗前平均年龄为7.6±2.9岁,骨龄为5.0±2.9岁,均低于IGHD组,但与IS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SGA组身高标准差比值(standard deviation score,SDS)为-2.7±1.0,与IGHD和ISS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2)rhGH治疗后三组身高增长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治疗6个月后三组身高SD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小于0.05。(3)有69例矮小患儿完善GH激发试验,9例SGA中有3例同时合并GHD。GHD组治疗第1年身高增长速度与两种GH激发试验峰值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呈负相关,校正性别、年龄、骨龄和体重后,仍与两种激发试验的AUC以及胰岛素低血糖GH激发试验峰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5、-0.623和-0.623,P分别为0.041、0.009和0.010。而在非GHD组并无此相关性。(4)SGA组rhGH治疗前体重SDS为-1.8±0.9,治疗3个月时增至-1.5±0.9,(P=0.014),治疗6、9和12个月时也均高于治疗前水平,但治疗前后BMI及BMI SDS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GA患儿rhGH治疗后身高SDS较治疗前显著增加;SGA可同时合并GHD,GH激发试验有助于筛查,并可一定程度预测GHD患儿治疗第1年的治疗效果,但并不能预测非GHD患儿的治疗效果,对于SGA和ISS患儿,有必要寻找GH/IGF-1轴以外可能造成身材矮小的病因。SGA患儿rhGH治疗后随着身高的增加,体重也明显增加,但BMI并无统计学差异,具体生理调控机制及对SGA长期代谢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小于胎龄儿血清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目的研究rhGH治疗对SGA和GHD患儿肠道菌群以及代谢组学的影响,探讨SGA和GHD患儿rhGH治疗后,肠道菌群变化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12例初治的矮小患儿,包括8例SGA和4例GHD,启始rhGH治疗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至rhGH治疗6个月。收集治疗前后身高、体重、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以及血清标本和粪便标本。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应用16sD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GA和GHD患儿治疗前体重SDS为-2.52(-3.25,-1.53),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为-1.42(-1.86,-0.79)和-1.52(-1.88,-0.85),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但BMI SDS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2)rhGH治疗3个月时空腹胰岛素、HOMA-IR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6个月时仍显著高于治疗前,但与3个月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脂蛋白(a)显著升高,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呈增加趋势,治疗6个月时HDL-C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TC、TG和LDL-C无统计学差异。(3)rhGH治疗3个月时血清代谢组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个月时,脯氨酰基-羟脯氨酸和异亮氨酸-羟脯氨酸等5种二肽类代谢物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前列腺素D2、8-异前列腺素E1等7种脂肪酰基类代谢物显著降低,此外 Estradiol-17alpha3-D-glucuronoside 等 14 种代谢物质也显著降低。(4)rhGH治疗前后SGA和GHD患儿肠道菌群门(Phylum)水平均主要由p_Firmicutes、p_Bacteroidetes、p_Proteobacteria 和 p_Actinobacteria 构成,治疗前Firmicutes/Bacteroidetes 比值为1.51,治疗3个月时为1.40,治疗6个月时降为1.28。治疗前后A1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6个月时Beta多样性指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组间差异物种分析T-test结果显示,rhGH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的菌属共52个,其中p_Firmicutes有24个,p_Bacteroidetes 有 3 个,p_Proteobacteria 有12个,p_Actinobacteria 有 9 个。LEfSe结果显示,rhGH治疗6个月后,g_Hungatella等10个OTUs显著增加,g_Blautia和g_Anaerostipes等40个OTUs显著减少。(5)rhGH治疗后p_Firmicutes中的g Blautia进行性下降,治疗前平均比例为6.8%,rhGH治疗3个月时为5.6%,6个月时降至3.2%。Spearman相关分析示,HbA1c和 FFA 的变化与g_Blautia的变化呈负相关(r=-0.928,P=0.008;r=-0.943,P=0.005),校正IGF-1的差异后,FFA的变化仍与g_Blauti 的变化呈负相关(r=-0.892,P=0.042)。结论SGA和GHD矮小患儿rhGH治疗后糖脂蛋白质代谢均出现明显变化,多种脂类或脂类样代谢物质显著降低,其中包括前列腺素D2、8-异前列腺素E1在内的多种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而脯氨酰-羟脯氨酸和异亮氨酰-羟脯氨酸等5种二肽类代谢物质显著升高。rhGH治疗6个月后肠道菌群A1pha多样性指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但Beta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变化的肠道菌群主要来自p_Firmicutes、p_Bacteroidetes、p_Proteobacteria 和 p_Actinobacteria。rhGH 治疗后FFA的变化与g_Blautia的变化呈负相关。
【图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逡逑SGA组2岁时平均身长仍低于LGA组(尸<0.001邋),但学差异。(结果见表1-1所示)逡逑童身长追赶生长特点逡逑出生后2年内身长追赶生长主要出现在1岁以内,6个月16±4.79cm/年,显著高于邋AGA邋组(35.47邋土邋3.98011/年)和0/年),P均小于0.001。出生后12个月时,SGA组身长3cm/年,仍显著高于邋AGA邋组(16.94±3.53cm/年)和邋LG/年),尸均小于0.001。18个月和24个月时,SGA组身LGA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图卜1)逡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逡逑调查:饮食调查问卷、运动调查问卷。逡逑测量:身高、体重、BMI、腰围、上下部量、指间距上患儿测身体成分。逡逑室检查:GH激发试验、IGF-1、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fasting邋insulin,邋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邋he型半脱氛酸(homocysteine,,邋HCY)、血常规等。逡逑学检查:骨龄、鞍区核磁共振等。逡逑收集:血清标本、粪便标本。逡逑矮小边儿筛选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妍;刘帆;周峗;周欣辉;李桂梅;;小于胎龄儿的认识和管理[J];临床荟萃;2019年10期
2 蒋亚君;李禄全;;小于胎龄儿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04期
3 米胜男;朱怡冰;闫会娜;郝永秀;刘莹颖;李楠;叶荣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小于胎龄儿的关联研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8年05期
4 陆春梅;;晚期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的临床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年S2期
5 冯艳玲;;近足月小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早期并发症构成比与预后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2016年07期
6 黄梅;韦丹;;早产小于胎龄儿早期肾功能动态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09期
7 高祯;梁雄;;小于胎龄儿与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10期
8 马裕斌;曾虹;邱秋香;;足月小于胎龄儿医院感染因素临床相关分析[J];吉林医学;2014年30期
9 黄康;;足月小于胎龄儿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03期
10 卞义华;马凤英;;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J];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捷;马军;徐萍;刘向梅;;小于胎龄儿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雷舜东;吴邦华;邓薇;杨凡;;宫内发育迟滞及小于胎龄儿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3 霍亭竹;冯玲;吴瑾;杨凡;;小于胎龄儿0-24月龄体格指标变化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4 梁园;陈尚勤;林锦;林振浪;;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宫内暴露与小于胎龄儿的病例对照研究[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5 许培斌;;小于胎龄儿的生长与代谢异常及其干预[A];2013山东省儿童保健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3年
6 梁园;陈尚勤;林锦;林振浪;;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宫内暴露与小于胎龄儿的病例对照研究[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7 Dug Yeo Han;Rinki Murphy;Angharad R Morgan;郭婧;张帆;;基因对于儿童肥胖的影响在小于胎龄儿童中或不重要[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二期):学生营养专题[C];2013年
8 张燕燕;许培斌;;早产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体格生长3年结果分析[A];2013山东省儿童保健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3年
9 裴丽君;张远;Yuan-Hua Chen;Lin Fu;Jia-Hu Hao;Zhen Yu;Peng Zhu;Hua Wang;Yuan-Yuan Xu;Cheng Zhang;Fang-Biao Tao;De-Xiang Xu;;中国人群母亲孕期维生素D缺乏与小于胎龄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关联研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八期):新版中国DRIs要览[C];2018年
10 熊菲;杨凡;;小于胎龄儿气质和发育筛查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蓝琴;父母出生时的体形影响婴儿的个头大小[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吴若琪;长个儿应从胎儿期抓起[N];中国医药报;2012年
3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谷伟军;孩子长不高 原因各不同[N];健康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王宁整理;低出生体重儿健康危机四伏[N];中国食品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袁仙仙;小于胎龄儿追赶生长特点及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的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张淑莲;印记基因IGF-Ⅱ和生长发育相关因子在小于胎龄儿中的变化及意义[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慧婷;小儿胎龄儿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胡小玲;孕早期高雌激素暴露出生低体重/小于胎龄儿的表遗传调节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陶兴永;小于胎龄儿婴儿期适宜生长轨迹及其与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关联性的出生队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6 刘明花;小于胎龄儿追赶性生长及生长激素早期干预治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莉君;60例儿童Prader-willi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2 蒋亚君;小于胎龄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危险因素的配对对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3 康文婷;大气污染对小于胎龄儿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梁思远;基于深度学习的小于胎龄儿疾病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5 罗秀;孕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于胎龄儿影响的路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6 郭华棋;围孕期叶酸摄入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7 陈瑶;孕期维生素D水平与小于胎龄儿关联强度的出生队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8 刘路;孕妇血清镉水平与小于胎龄儿和早产关联的出生队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9 王乐;足月小于胎龄儿的气质特点与生长发育的关系讨论[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爱巧;足月小于胎龄儿危险因素及振幅整合脑电图对其监测意义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
270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