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卤代苯醌类消毒副产物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03:03
【摘要】:饮用水氯化消毒必然会产生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卤代苯醌(HBQs)是近年来在饮用水检出的一类新型DBPs。前期研究表明HBQs的细胞毒性强于受控的卤乙酸和三卤甲烷,并能诱导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上升,从而导致细胞DNA损伤,提示HBQs有潜在遗传毒性。然而,现有研究对HBQs的毒理学评价仍不完善,缺乏对HBQs致基因位点突变、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等多个遗传学终点的综合评价。故本研究拟采用体外试验组合对HBQs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进行研究,为将来HBQ的暴露风险评估及饮用水卫生标准修订提供科学数据。1 6种HBQs的细胞毒性研究目的:检测6种HBQs暴露于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细胞(CHO-K1)72h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将1000个/孔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中,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2,6-二氯-1,4-二氯苯醌(2,6-DCBQ)、2,5-二氯-1,4-二氯苯醌(2,5-DCBQ)、2,6-二溴-1,4-苯醌(2,6-DBBQ)、2,5-二溴-1,4-苯醌(2,5-DBBQ)、2,6-二碘-1,4-苯醌(2,6-DIBQ)和2,3-二碘-1,4-苯醌(2,3-DIBQ),并设0.5%DMSO为溶剂对照,染毒72 h后以酶标仪于450nm测定吸光度并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结果:6种HBQs对CHO-K1细胞毒性顺位:2,3-DIBQ2,6-DIBQ2,6-DBBQ2,5-DBBQ2,5-DCBQ2,6-DCBQ。半数抑制剂量(IC_(50))数量级在10~-55 M;毒性较几乎所有卤代甲烷类DBPs毒性强、较绝大部分卤乙酸类毒性强,但比大部分卤乙腈类DBPs毒性弱;IC_(50)与摩尔表面积(S)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辛醇-水对数分配系数(logP)、最高已占轨道(E_(HOMO))、最低未占轨道(E_(LUMO))、偶极矩(μ)和摩尔折射率(R)无关(P0.05)。结论:HBQs对CHO-K1细胞毒性IC_(50)范围为14.61μM~31.90μM,其细胞毒性大小与物质的理化特性密切相关。2 6种HBQs的遗传毒性研究目的:采用HPRT基因突变法、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试验、胞质阻滞法微核(CBMN)试验评价6种HBQs对CHO-K1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方法:将1×10~6个CHO-K1细胞接种于100 mm皿中,正常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6种不同浓度HBQs,阴性对照为DMSO,阳性对照为甲基磺酸乙酯,处理4 h后回复培养20 h。收集细胞,采用HPRT基因突变法测定突变情况,加入5μg/mL 6-TG筛选突变体,计算突变率。CHO-K1细胞暴露于6种不同浓度HBQs,溶剂对照为DMSO,阳性对照为EMS,24 h后采用SCGE试验测定尾部DNA%、尾长和Olive尾距。加入5μg/mL细胞松弛素B和6种不同浓度HBQs对CHO-K1细胞同时进行染毒,并设溶剂对照(DMSO)和阳性对照(丝裂霉素C),染毒1.5-2个细胞周期后计算微核率、核桥率和核芽率,并分析遗传毒性大小与细胞毒性和理化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6种HBQs的突变率与溶剂对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2,6-DCBQ染毒剂量升高,10μM即可导致尾部DNA%和尾长显著增加(P0.05),15μM 2,6-DCBQ可引起Olive尾距值升高(P0.05);1μM 2,5-DCBQ即可导致尾部DNA%、尾长和Olive尾距值显著增加(P0.05)。但随着2,6-DCBQ和2,5-DCBQ染毒剂量升高,尾部DNA%、尾长和Olive尾距又呈下降趋势。其余4种HBQs SCGE试验结果呈阴性。2,6-DCBQ、2,6-DBBQ、2,6-DIBQ和2,5-DCBQ可导致微核率、核芽率和核桥率显著增加(P0.05),并随剂量增加呈剂量反应关系。其余2种HBQs CBMN试验结果呈阴性。遗传毒性大小顺位为:2,5-DCBQ2,6-DBBQ2,6-DIBQ2,6-DCBQ;HBQs的遗传毒性效能与其细胞毒性有相关性(P0.05);与摩尔折射率R、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摩尔表面积S、最高已占轨道E_(HOMO)、最低未占轨道E_(LUMO)、偶极矩μ无相关(P0.05)。结论:CHO-K1/HPRT基因突变试验表明6种HBQs无致突变性。CHO/SCGE试验表明2,6-DCBQ和2,5-DCBQ可能具有致DNA损伤的作用,未观察到其余4种HBQs有DNA损伤作用。CHO-K1/CBMN试验表明2,6-DCBQ、2,6-DBBQ、2,6-DIBQ和2,5-DCBQ具有染色体损伤作用,未观察到其余2种HBQs有染色体损伤作用。其遗传毒性顺位为2,5-DCBQ2,6-DBBQ2,6-DIBQ2,6-DCBQ;与HBQs的细胞毒性相关。结合三种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BQs为可疑遗传毒物。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114
【图文】:

剂量-反应曲线,毒性,细胞的,消毒副产物


图 1-1 6 种 HBQs 染毒 72 h 后对 CHO-K1 细胞的毒性Figure 1-1 The cytotoxicity of six HBQs in CHO-K1 cells for 72 h表 1-1 HBQs 72 h 染毒后对 CHO-K1 细胞的影响HBQs 细胞毒性范围(μM) IC50(μM) R2细胞毒性排序2,3-DIBQ 0.6269 - 90.27 14.61 0.9850 12,6-DIBQ 0.8718 - 88.74 17.12 0.9745 22,6-DBBQ -1.262  80.38 21.58 0.9126 32,5-DBBQ 0.8275  86.5 24.82 0.9756 42,5-DCBQ 0.1976  81.75 26.39 0.9680 52,6-DCBQ 0.89 - 78.88 31.90 0.9920 6注:IC50表示与对照组比较,HBQs 引起半数细胞死亡的浓度;R2表示剂量-反应曲线的确定系数.2 四类 DBPs 对 CHO 细胞 72 h 毒性比较参考其它三类消毒副产物 72 h 暴露于 CHO 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用

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集落形成率


细胞可形成边界清晰、肉眼清晰可见的类圆形集落(图2-1A),倒置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每个集落均含 50 个以上的细胞(图 2-1B)。图 2-1 细胞集落形成情况A:六孔板中细胞集落形态;B:显微镜下细胞集落形态, ×40Figure 2-1 Colony formation of cellsA: Cells colony morphology in a six well plate; B: Colony morphology in microscope, ×402.2 未经 S9 活化的 6 种 HBQs 的细胞毒性在无 S9 情况下,6 种 HBQs 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细胞集落形成数和相对集落形成率均逐渐下降,呈剂量-反应关系。6 种 HBQs 染毒组的相对集落形成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5-DBBQ和 2,3-DIBQ 能导致细胞相对集落形成率明显下降的最小浓度为 12.5 μM,2,6-DCBQ、2,6-DBBQ 和 2,6-DIBQ 则均为 25 μM,而 2,5-DCBQ 为 50 μM。

选择表,集落形成,情况,基因位点突变


图 2-2 选择表达后突变集落形成情况A:阴性对照 B:阳性对照Figure 2-2 Selection of mutant colonies after expressionA: Solvent control B: Positive control表 2-5 6 种 HBQs 对 HPRT 基因位点突变情况(-S9)HBQs 组别 集落数(个) 集落形成率(%)突变集落数(个)突变频率/2×16-DCBQ 阴性对照 130.8 ±7.56 65.40 ±3.78 0 ±0 0 ±0阳性对照 93.6 ±5.03 46.40 ±3.27 42.2 ±7.46 * 90.95 ±16.0825 μM 154.2 ±6.42 78.60 ±2.07 0 ±0 0 ±050 μM 140.2 ±8.44 69.60 ±3.71 0 ±0 0 ±075 μM 112.2 ±9.98 56.70 ±6.75 0 ±0 0 ±0100 μM 119.6 ±10.57 57.30 ±1.64 0 ±0 0 ±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恩赐,艾裕和;苯、甲苯、二甲苯的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8年03期

2 袁振华;偏二氯乙烯遗传毒性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9年03期

3 卢纯惠,灻文溶,翁桐满;应用SOS/umu测试法对八组“致癌性/非致癌性”同系物的致遗传毒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9年03期

4 胡启跃,朱寿彭;裂变核燃料的遗传毒性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9年06期

5 黄芳华;王庆利;王海学;孙涛;王停;;药物遗传毒性研究的考虑要点[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15期

6 崔永,郭江峰,陈子元;农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05年02期

7 陈婷婷;铅的遗传毒性研究近况[J];广西医学;2004年09期

8 池翠萍,曹淑媛,杨文礼,刘云霞;镉的遗传毒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5年05期

9 韩佳寅;易艳;梁爱华;张宇实;李春英;赵雍;王连嵋;李桂琴;;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思路和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14期

10 黄芳华;王庆利;;药物遗传毒性研究相关要求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洋;;遗传毒性研究方法进展[A];遗传毒理和发育毒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黄芳华;;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要求及关注要点[A];遗传毒理和发育毒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李荣芳;邬静;袁莉芸;袁慧;;玉米赤霉烯酮的遗传毒性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芳华;;药物遗传毒性研究应关注的问题[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5 黄芳华;;药物遗传毒性研究应关注的问题[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黄芳华;王庆利;;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黄芳华;王庆利;;药物遗传毒性研究的考虑要点[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年会21分会场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慧;黄哲;;新药研发中遗传毒性研究中的问题及研究方法[A];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汪德清;田亚平;宋淑珍;王玲;蒋东升;;301牌保康胶囊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张阳;张宏绪;;葡萄糖酸铬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董菊;牛黄解毒片的遗传毒性研究及其方药配伍减毒作用初探[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夏影;卤代苯醌类消毒副产物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2 刘荣;卷烟烟气中五种重要有害成分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崔晓宇;烯啶虫胺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旋;硒代蛋氨酸生物转化特性及遗传毒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5 孙亚军;双酚A和壬基酚的遗传毒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王亚其;乌头类中药遗传毒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杨媛;饮水消毒副产物氯代乙酸类遗传毒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田逸君;雷公藤内酯醇的遗传毒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7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807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