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既往孕次及产次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的队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9 06:01
目的探讨妇女既往孕次及产次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基于东莞市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获取受检对象检查结果,追踪随访获取其妊娠结局情况。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探讨妇女既往孕次及产次与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低体重出生儿(LBWI)及巨大儿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共有17 783名对象参与;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妇女既往孕次>1次是分娩LGA(RR=1.59,95%CI:1.36~1.85)和巨大儿(RR=1.87,95%CI:1.49~2.35)的危险因素,但可降低分娩SGA(RR=0.70,95%CI:0.60~0.81)和LBWI (RR=0.73,95%CI:0.60~0.89)的风险;妇女既往产次>1次增加分娩LGA(RR=1.74,95%CI:1.40~2.17)和巨大儿(RR=1.98,95%CI:1.45~2.71)的风险,但可降低分娩SGA(RR=0.70,95%CI:0.54~0.90)和LBWI(RR=0.63,95%CI:0.44~0.91)的风险。结论妇女既往孕次、产次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应做好产前保健和...
【文章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2020,47(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暴露因素
1.2.3 结局指标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
2.2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2.3 妇女既往孕次和产次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圳市龙岗区169627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影响因素分析[J]. 邢萌萌,任路忠. 现代预防医学. 2020(04)
[2]上海市某社区2440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J]. 陆伟,赵晓华. 上海医药. 2018(08)
[3]2219例产妇围产期相关因素与其新生儿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魏小华,张芬,雷春梅.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8)
[4]应用国际新标准筛查SGA和LGA的可行性研究[J]. 胡爽,李毅,刘起飞,汪海晴,来汉麟,博庆丽,阮亮,胡纯秋,李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7(02)
[5]苏州市早产与低出生体重的趋势及危险因素研究[J]. 徐蓉,王菁,刘菊凝,吴倩岚. 中国妇幼保健. 2016(22)
[6]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神经发育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琼,吴运芹,庄严,曹婧,高喜容.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08)
[7]222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J]. 王小新,姜海利,邹丽颖,王欣.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04)
[8]我国小于胎龄儿现状分析[J]. 王庆红,杨于嘉,魏克伦,杜立中.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03)
[9]中国2006年巨大儿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 于冬梅,翟凤英,赵丽云,刘爱东,于文涛,贾凤梅,张继国,李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01)
[10]1998年中国活产儿出生体重抽样的调查结果[J]. 米杰,林良明,刘玉琳,张新利,曹兰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03)
硕士论文
[1]天津市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钰.天津医科大学 2018
[2]江苏省太仓市2009-2015年新生儿出生结局变化趋势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赵彦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本文编号:3413184
【文章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2020,47(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暴露因素
1.2.3 结局指标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
2.2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2.3 妇女既往孕次和产次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圳市龙岗区169627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影响因素分析[J]. 邢萌萌,任路忠. 现代预防医学. 2020(04)
[2]上海市某社区2440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J]. 陆伟,赵晓华. 上海医药. 2018(08)
[3]2219例产妇围产期相关因素与其新生儿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魏小华,张芬,雷春梅.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8)
[4]应用国际新标准筛查SGA和LGA的可行性研究[J]. 胡爽,李毅,刘起飞,汪海晴,来汉麟,博庆丽,阮亮,胡纯秋,李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7(02)
[5]苏州市早产与低出生体重的趋势及危险因素研究[J]. 徐蓉,王菁,刘菊凝,吴倩岚. 中国妇幼保健. 2016(22)
[6]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神经发育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琼,吴运芹,庄严,曹婧,高喜容.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08)
[7]222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J]. 王小新,姜海利,邹丽颖,王欣.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04)
[8]我国小于胎龄儿现状分析[J]. 王庆红,杨于嘉,魏克伦,杜立中.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03)
[9]中国2006年巨大儿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 于冬梅,翟凤英,赵丽云,刘爱东,于文涛,贾凤梅,张继国,李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01)
[10]1998年中国活产儿出生体重抽样的调查结果[J]. 米杰,林良明,刘玉琳,张新利,曹兰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03)
硕士论文
[1]天津市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钰.天津医科大学 2018
[2]江苏省太仓市2009-2015年新生儿出生结局变化趋势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赵彦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本文编号:3413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341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