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烷基化合物与人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全氟烷基化合物与人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As)是一类结构与脂肪酸类似,具有生物富集性和环境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生产中,在环境样品、生物样品及人体内广泛检出。研究发现,肝脏是PFAAs作用的重要靶器官,一些间接的证据表明PFAAs可以同血清或肝脏细胞中的蛋白(如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等)相互作用,但对其机制尚未有深入研究。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L-FABP)在肝脏细胞胞浆中含量丰富,在脂肪酸的转运和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受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PPARα)等核内受体的调控。本研究克隆表达了hL-FABP蛋白和4种突变体(S39G、M74G、N111D、R122G),通过圆二色谱法(CD spectrum)、荧光取代法(fluorescence displacement)、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胰酶限制性酶切(trypsin limited digestion)和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等技术和方法,对PFAAs与hL-FABP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期对二者的作用模式作出准确合理的描述。取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ITC实验和荧光取代实验,证实PFAAs (PFNA、PFOA、PFHxS、PFHxA)可与WT hL-FABP依靠氢键和疏水作用非共价结合,其亲和力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强。PFAAs与hL-FABP的亲和力由大到小依次为:PFNAPFOAPFHxSPFHxA。PFOA/PFNA可以以中等强度的亲和力与WT hL-FABP的两个结合位点结合,其结合的摩尔比为1:1。2四种突变体中,R122G和N111D分别在结合摩尔比和亲和力上变化明显:前者结合摩尔比变为0.5:1,后者亲和力明显减弱,S39G和M74G与WT hL-FABP没有明显差异。CD实验、胰酶酶切实验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PFAAs对蛋白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增大,主要表现在α-螺旋含量的增加和β-折叠的减少。R122突变为Gly后,蛋白本身在结构上发生一定改变,即外部结合位点体积明显增大。PFAA的结合对R122G结构则无影响,其原因是上述结构上的变化使PFOA无需"gate keeper"氨基酸转动开启内部结合位点即可进入。3分子对接研究表明第一分子PFAA在N111作用下,以"head-in"模式进入外部结合位点,之后R122δ CH2发生旋转,将第一分子PFAA拖拽进入内部位点,空出的外部结合位点即可结合第二分子的PFAA。因此,PFAAs与hL-FABP的结合同长链脂肪酸类似,与蛋白的内外两个结合位点均可以结合,R122和N111在其结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全氟烷基化合物 人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相互作用 表达纯化 点突变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As)概述9-13
- 1.1 PFAAs的来源9
- 1.2 PFAAs的分布现状9-11
- 1.2.1 PFAAs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9-11
- 1.2.1.1 水体9-10
- 1.2.1.2 大气10
- 1.2.1.3 固体介质10-11
- 1.2.2 PFAAs在生物介质中的分布11
- 1.2.3 PFAAs在人体中的分布11
- 1.3 PFAAs的生物转化与代谢11-13
- 1.3.1 组织分布11-12
- 1.3.2 代谢动力学12
- 1.3.3 PFAAs对人的毒理学效应12-13
- 2 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概述13-16
- 2.1 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结构13
- 2.2 L-FABP与脂肪酸及其类似物结合13-15
- 2.3 L-FABP参与脂类代谢调节及其机制15-16
- 3 基因体外表达技术16-17
- 3.1 表达系统16
- 3.2 目的蛋白纯化16-17
- 4 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手段17-20
- 4.1 圆二色谱法(Circular dichroism,CD)17-18
- 4.2 荧光光谱法(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18-19
- 4.2.1 荧光猝灭法18-19
- 4.2.2 荧光敏化法19
- 4.3 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19
- 4.4 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19-20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20-21
- 第二章 WT hL-FABP及四种突变体表达与纯化21-30
- 1 主要试剂21
- 2 pET28a-hL-FABP质粒及其突变质粒的构建21-24
- 2.1 培养基配方21-22
- 2.1.1 LB培养基21
- 2.1.2 SOC培养基21-22
- 2.2 目的基因hL-FABP扩增22-23
- 2.2.1 人肝细胞(HL-7702)总RNA提取22
- 2.2.2 cDNA模板的制备(2步法)22
- 2.2.3 hL-FABP的PCR扩增22-23
- 2.3 pET28a-hL-FABP质粒构建23
- 2.4 pET28a-hL-FABP突变质粒构建23-24
- 2.4.1 突变凝血酶酶切位点24
- 2.4.2 突变关键氨基酸残基位点24
- 3 野生型hL-FABP(WT hL-FABP)及其四种突变体的表达纯化24-27
- 3.1 hL-FABP过表达24-25
- 3.2 hL-FABP纯化25-27
- 4 hL-FABP表达纯化实验结果27-30
- 4.1 质粒构建电泳结果27-28
- 4.2 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蛋白过表达结果28
- 4.3. 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蛋白纯化结果28-30
- 第三章 hL-FABP与PFAAs相互作用研究30-52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30-35
- 1.1. 主要试剂30
- 1.2 圆二色谱检测30-31
- 1.2.1 实验仪器30
- 1.2.2 实验方法30-31
- 1.3 荧光取代实验31-32
- 1.3.1 实验仪器31
- 1.3.2 实验方法31-32
- 1.4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32-33
- 1.4.1 实验仪器32
- 1.4.2 实验方法32-33
- 1.5 限制性酶切实验33-34
- 1.6 分子对接实验34-35
- 2 hL-FABP与PFAAs相互作用实验结果35-52
- 2.1 圆二色谱结果35-40
- 2.2 荧光取代结果40-43
- 2.3 ITC结果43-49
- 2.4 胰酶酶切结果49
- 2.5 分子对接结果49-52
- 第四章 讨论52-56
- 第五章 总结56-58
- 1 主要结论56
- 2 创新点56-57
- 3 不足与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4
- 附录64-66
- 1 pET 28a原核表达载体图谱64-65
- 2 主要缩略词表65-66
- 致谢66-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平,马达,王万相,郭乃洲;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2 朱澜,吴国求;一步法测定血清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姜玉章;;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23期
4 刘鹏;陆怀秀;殷正丰;;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31期
5 宋文全;裴士凤;陈力平;黄雅娟;林杰;任孔健;王宇;周娜;;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损伤中的临床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0年03期
6 杨海静;夏艳;陈卫;;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7期
7 陈慧梅;陈惠萍;;脂肪酸结合蛋白3的基础与临床[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年01期
8 彭家和;董金瑜;张艳;江渝;;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22期
9 冯建忠;李铁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王伟娜;华川;;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晓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谢培怡;李亚平;陈佩儿;张坤仪;任能博;;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床旁快速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3 刘玲玲;;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林高贵;曾云祥;赵春;孟凡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董金瑜;刘红;彭家和;张艳;王永超;李良鹏;王强;何超;江渝;;法尼酯X受体下调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A];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潘莉雅;王新颖;黎介寿;;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周密;包玉倩;陆志刚;李华婷;王晔;高美芳;魏盟;贾伟平;;血清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邓荣春;陈会;孙敬;;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邹汉军;沈建华;蒋华良;;脂肪酸结合蛋白如何结合解离脂肪酸?一个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张雅敏;门贺伟;杨龙;;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诊断[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孟祥志;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肖扬;脂肪酸结合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0年
3 刘杰;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4 金昕晔;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疫苗预防高脂喂养小鼠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鸣;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介导脂肪酸通过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引起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马岩岩;慢性心力衰竭儿童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5年
3 陈熙;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D];南华大学;2015年
4 李婷;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新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5年
5 盛南;全氟烷基化合物与人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宋巍;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亲脂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郑伟;L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琼;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心肌梗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元凤;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血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8年
10 黄岚;血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青少年肥胖症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全氟烷基化合物与人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356991.html